a一级爱做片免费观看欧美,久久国产一区二区,日本一二三区免费,久草视频手机在线观看

新聞中心

EEPW首頁 > 設計應用 > 基于5G模塊的8K電視設計與實現

基于5G模塊的8K電視設計與實現

作者:余明火 時間:2019-11-29 來源:電子產品世界 收藏

  余明火(深圳創維-RGB電子有限公司研發總部,廣東?深圳?518108)

本文引用地址:http://www.j9360.com/article/201911/407668.htm

  摘?要:本文對5G技術以及超高清電視發展進行了簡單的介紹,綜合考慮行業趨勢及技術特點后,設計了一套基于的8K超高清電視。

  關鍵詞:

  作者簡介

  余明火(1985-),男,碩士,主要研究方向:智能電視、超高清電視、5G ,激光微投產品等;

  0 引言

  當前受移動網絡資費及技術的影響,在目前所有電視方案中,網絡資源的傳輸都是以家庭寬帶路由器等方式進行傳輸。但隨著運營商對國家關于網絡降速政策的落實,移動網絡在資費和速率上均變現出了明顯的優勢,特別是在沒有有線寬帶到戶的小區和用戶,對移動網路內置電視機也有一定的需求。從消費升級方面來看,在固定的可視距離,更大尺寸匹配更高的分辨率,會帶來用戶臨場感大幅提升、用戶處于畫面之中臨場感、真實感劇增。8K顯示圖像清晰細膩、逼真臨場感強,符合消費升級需求 [1] 。政策方面,近年來國家對5G技術、8K技術發展大力支持,設計一套內置移動模塊特別是,不僅能給用戶帶來便利,順應國家關于超高清政策的方向,而且5G在帶寬,延時等方面也符合8K電視對網絡傳輸的要求(據悉,在100MHz帶寬下5G可實現10 Gbit/s峰值速率,200 MHz帶寬實現20Gbps的峰值速率) [2] ,提升用戶體驗。

  1 實現原理

  1.1 硬件實現

  內置5G移動模塊系統的8K電視系統 [3] ,系統主要由電視機內部5G模塊,外圍電路,TV模塊,顯示屏,WIFI藍牙模組組成。其中5G模塊包括5G模組,以及跟5G模組連接的SIM卡接口,機內5G天線組成;TV模塊包括視頻識別單元,8K解碼單元,4K解碼單元,音頻處理單元,內核處理單元,OSD視頻合成單元組成;屏幕為8K 60 Hz顯示屏,或者8K 120 Hz顯示屏,當為120 Hz顯示屏時,TV模塊還包括FRC倍頻模塊單元。

1575342361740615.jpg

  SIM卡接口主要移動網絡身份信息認證卡的插入接口,機內5G模組則對5G信號進行解析,并將相關音視頻信息通過特定的高速接口傳輸給TV模塊,高速接口可以為USB3.0,USB3.1或PCIE接口。

  如圖一為實例應用圖 [4] ,其中5G模塊的模組部分采用移遠通信公司的5G、 RG500Q模塊。TV部分采用MTK的8K芯片MT9550,TV部分除了有跟5G模組通信的高速USB接口外,還設計HDMI2.1輸入接口,USB3.0接口,滿足整機對8K信號的輸入要求。同時,5G模組跟TV部分還有狀態反饋,控制等信號,其中DISABLE、AP_STATUS、MODULE_STATUS等信號,DISABLE為TV模塊控制設置5G模組飛行模式狀態控制腳,當DISABLE設置為低電平時,5G模組進入飛行模式,DISABLE設置為高電平時,5G模組正常工作,MODULE_STATUS為5G模組狀態反饋腳,以向TV主控端反饋當前模組所處的狀態,AP_STATUS為TV主控端向5G模組反饋的狀態,反饋TV端當前對網絡請求和用戶端所處的狀態。其中5G模組跟TV端高速接口采用USB3.0,機內5G模組對機內5G天線模塊接收到的頻段內音視頻(或圖像、視頻)信息進行解析,并將解析后的視頻(或圖像、視頻)通過高速傳輸接口進行傳輸,傳輸的信號主要有8K@30/60Hz,4K@30/60Hz,FHD@120Hz。

  TV處理模塊中,包含有8K視頻(圖像)處理單元,4K視頻(圖像)處理單元,音頻處理單元,視頻OSD混合單元等。TV模塊中的視頻識別單元,識別視頻信號是8K視頻信號還是非8K視頻信號,對8K視頻信號,分配給8K解碼單元進行解碼,如果為非8K視頻信號,則分配給4K解碼單元進行解碼,同時分解音視頻信號中的音頻信號,將音頻信號分配給音頻處理單元DSP處理。內核處理單元負責協調控制處理TV模塊中各單元的協同工作,OSD視頻合成單元組成,對8K解碼單元或者4K解碼單元解碼并進行圖像提升后的圖像,在上層疊加OSD層后,傳輸給顯示屏顯示。

  在系統中,跟TV模塊連接的還有Wi-Fi模塊,Wi-Fi模塊除了可以接受周圍環境的無線網絡外,還可作為熱點,代替家庭路由器。當為熱點時,家庭中的無線終端可通過電視進行上網。

  1.2 軟件流程

  本系統是基于Android系統進行開發,以下對系統主要軟件流程進行說明,5G模塊工作流程如下:系統上電后,進行初始化,TV端控制啟動5G模組,5G模組獲取TV端指令,判斷是否需要進入飛行模式,如果不需要進入飛行模式,則啟動網絡,等待TV端數據收發指令,進行數據的上傳和下載;如果需要進入飛行模式,則進入飛行模式,隨后檢測是否需要退出飛行模式,如果不需要,則保持飛行模式,并繼續檢測,如果需要退出飛行模式,則啟動網絡,等待TV端數據收發指令,進行數據的上傳和下載。

微信截圖_20191203110450.png

  TV端工作流程如下:系統上電后,進行初始化,隨后讀取用戶狀態,判斷是否需要進入飛行模式,如果不需要進入飛行模式,則保持讀取狀態,如果需要進入飛行模式,則向5G模組發送進入飛行模式指令,并獲取5G模組狀態,判斷是否需要退出飛行模式,如果不需要,返回讀取用戶狀態,如果需要,則向5G模組發送退出飛行模式指令,隨后獲取5G模組狀態,確認退出飛行模式后,進行數據的傳輸,上傳和下載。

1575342247743497.jpg

  2 關鍵技術研究

  本系統設計的是一款8K超高清電視,從人眼所能感知的畫面質感,8K電視基本上在75寸以上才能感覺到8K產品的優勢。結合消費實際和產業情況,8K電視基本上在65寸以上為主。此系統將面向AIOT的,8K超高清智能電視為AIOT的家庭大屏控制終端 [5] 。根據不同場景的特點,提供多種場景解決方案,對場景中的各種設備實現智能控制。需解決研究的關鍵技術主要:

  2.1 面向AIOT應用的5G 8K電視的可擴展平臺技術

  為面向AIOT,提高產品生命周期和產品競爭力,面向AIOT應用的5G 8K電視需要滿足多種業務和應用的需求(如5G信號接收、8K AIOT控制大屏等),同時需要適用各種應用和融合各種技術,必須具有可擴展性。包括軟硬件等標準化開發接口以滿足滿足AIOT應用的5G 8K超高清智能電視新業務應用。在硬件支持的前提下,平臺基本保持Android系統架構,增加了TV部分,集成了相關應用,包括蜂窩網應用,應用商城,AIOT應用,互聯網應用等,可自由擴展和更新各種應用功能。

  2.2 8K超高清片源解碼技術

  目前行業比較成熟的超高清解碼方案為4K解碼,主要格式有4K@30Hz、4K@60Hz;因此需要研究8K超高清片源的解碼技術,基于8K超高清解碼設計整套的8K電視解決方案,包括超高清圖像分割合成及精確重現技術,分辨率轉化及幀率轉換技術(2K轉8K、4K轉8K)。為提高非8K等片源的畫質顯示效果,本項目還提供系統性的畫質提升方案及相關算法,提升電視的視覺體驗。

  2.3 5G在8K電視應用技術

  8K電視對帶寬有更高的需求、5G技術具有,高帶寬,多連接、穩定性強等特性。為了滿足8K電視以及AIOT的需求,本項目將研究5G關鍵技術在8K超高清智能電視應用技術的研究,包括5G模塊機內集成的研究,8K超高清AIOT大屏終端的研究,提供全套的AIOT場景解決方案。

  2.4 8K超高清顯示技術

  8K顯示屏為新一代超高清顯示屏技術,8K顯示屏在像素上為4K顯示屏的4倍,對顯示等有著更高的要求,本項目將研究8K超高清顯示技術,包括數據傳輸接口、高功率電源,高像素的畫質研究等。

  2.5 AIOT應用技術研究

  本項目是面向AIOT的,項目中的8K超高清智能電視為AIOT的家庭大屏控制終端,AIOT應用技術研究也為本項目要研究的重要技術之一。項目中的8K超高清智能電視根據不同場景的特點,提供多種場景解決方案,對場景中的各種設備實現智能控制。

  3 結論

  5G技術、高帶寬的特點,使得終端跟云端有更多資源在短時間內進行傳輸,8K電視而言,首先要滿足的是視頻資源的傳輸,而在人工智能時代,5G技術在8K電視的應用,可以進一步推動8K電視的智能化,實現大運算力的云端處理,如AI畫質,AI場景構建等。5G模組移動模塊內置電視,也可以電視機也為家庭的網絡路由端,替代了家庭路由器,進一步提升了用戶對電視的粘度。同時對促進超高清產業發展具有極其重要的意義。

  參考文獻

  [1] 劉寧. 8K超高清電視發展現狀和發展趨勢[J]. 現代電視技術,2018, 204(06):(112-115)+132.

  [2] 李印鵬. 淺談面向5G的無線通信系統關鍵技術[J]. 中國新通信,2018, 20(08):36.

  [3] 徐遙令. 一種8K超高清電視系統設計方案[J],電子產品世界,2018,25(6):35-37.

  [4] 余明火. 5G電視、基于5G電視的視頻播放方法及可讀存儲介質:中國, 201910468132.X[P].2019-5-29.

  [5] 蘇亮.創維SwaiotTM開啟大屏AIoT時代,三屏Q80系列電視震撼面世.家用電器,2019(05).

  本文來源于科技期刊《電子產品世界》2019年第12期第41頁,歡迎您寫論文時引用,并注明出處。



評論


技術專區

關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