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工智能芯片助力可穿戴設備的發展
人工智能和可穿戴設備是當今兩大熱點領域,二者的結合將會拓展人工智能的應用領域,增強可穿戴設備的功能,助力可穿戴設備的發展。日前劍橋大學宣布,該校科研人員成立的一家創業公司研發出一款新型可穿戴設備,將其監測的心電圖、體溫等指標數據傳到云端,由人工智能算法分析使用者是否存在心率異常等問題。2018年9月17日,華米正式發布全球智能可穿戴領域第一顆人工智能芯片—“黃山1號”,從芯片角度將人工智能與可穿戴設備結合在一起。
本文引用地址:http://www.j9360.com/article/201811/394431.htm人工智能與可穿戴設備的結合可以分為兩大類,一類是借助網絡和云端,可穿戴設備監測各種人體和環境數據,通過網絡上傳到云端,由云端人工智能芯片進行分析,傳回相應的數據和指令。另一類是將人工智能芯片集成在可穿戴設備處理器上,這樣可以不依賴網絡和云端,直接在可穿戴設備上完成信息的采集和分析,得出結果。劍橋大學的科研成果和“黃山1號”芯片分別對應這兩類人工智能與可穿戴設備的結合方式。
一方面,借助網絡和云端的人工智能可穿戴設備對網絡和云端人工智能處理器有較高的要求,需要高速、低延遲地將采集的數據通過網絡傳輸,并在云端快速完成計算分析,得出結論并傳回用戶端。這樣才能實現對身體的有效監測和對健康威脅的及時預警。未來即將投入使用的5G網絡的高帶寬、低延遲的優點可以有力支撐這一功能的實現。人工智能算法的不斷優化升級和處理器性能的不斷提升,也為云端人工智能分析處理大量上傳的監測數據提供保障。
另一方面,將人工智能芯片集成在可穿戴設備處理器上,就可以省略用戶端和云端數據傳輸的過程,脫離無線傳輸的束縛,降低可穿戴設備使用時對其他設備和條件的依賴度,提升可穿戴設備的獨立工作程度,降低用戶的使用負擔。
兩類方法各有優缺點。5G時代的到來,和人工智能芯片技術的不斷進步,使得可穿戴設備既能獨立完成人體的監測和數據的分析,也能與云端互通,增強人工智能對數據分析的準確度和可靠性。隨著人們對健康和生活品質追求的日益提升,可穿戴設備將更加普及。人工智能的加入,將大幅度增強可穿戴設備對用戶需求的契合度,滿足用戶對健康的監測的需求,及時有效地對不利因素進行預警。有了人工智能的助力,可穿戴設備將會有更強的市場競爭力,這將是可穿戴設備發展的重要趨勢。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