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ISC-V對ARM,殺勢已成!
ARM架構過去稱作進階精簡指令集機器(Advanced RISC Machine),又稱“高級RISC機器”,是一個32位精簡指令集(RISC)處理器架構。RISC-V是一種新的開放且免費的指令集架構。二者架構都源自1980年代的精簡指令集計算機RISC,正是這一架構,讓曾任斯坦福大學校長的John L. Hennessy和曾任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教授的David A. Patterson獲得了2017年度圖靈獎。
本文引用地址:http://www.j9360.com/article/201809/392308.htmARM公司以早期RISC架構為基礎,衍生出了ARM的芯片設計,并將這種設計授權給多家芯片廠商,現在幾乎所有的智能手機,都離不開它。而RISC-V誕生于2010年,主要由美國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的Krste Asanovic教授、Andrew Waterman和Yunsup Lee等人員開發。相對于大多數傳統ISA封閉的生態以及高昂的授權費用而言,其最大特色就是開放和免費。
RISC-V與ARM最大的不同就在于其推崇的大道至簡的技術風格和徹底開放的模式。由于ARM是一種封閉的指令集架構,眾多使用ARM架構的廠商,只能根據自身需求,調整產品頻率和功耗,不得改變原有設計。經過幾十年的發展,CPU架構變得極為復雜和冗繁,ARM架構文檔長達數千頁,指令數目復雜,版本眾多,彼此之間既不兼容,也不支持模塊化,并且存在著高昂的專利和架構授權問題。反觀RISC-V,在設計之初,就定位為是一種完全開源的架構,規避了計算機體系幾十年發展的彎路,架構文檔只有二百多頁,基本指令數目僅40多條,同時一套指令集支持所有架構,模塊化使得用戶可根據需求自由定制,配置不同的指令子集。
開放而免費的RISC-V架構誕生,不僅對于高校與研究機構是個好消息;為前期資金缺乏的創業公司、成本極其敏感的產品、對現有軟件生態依賴不大的領域,都提供了另外一種選擇,使其可以根據實際應用對指令集進行擴展和裁剪,在不用花費高額授權費用的情況下針對具體情況實現處理器內核,因此得到了業界主要科技公司的擁戴,包括 Google、特斯拉、三星、高通等科技公司已加入 RISC-V 陣營,圍繞著RISC-V的生態迅速成長。
RISC-V聯盟部分成員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