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么蘇聯沒有出現英特爾、AMD這樣的微處理器產業?
前蘇聯作為二戰之后唯一能和美國抗衡的超級大國,雖然綜合國力相比美國一直處于劣勢,但是在科技、軍事等方面,可以說是不遑多讓的。然而,美國誕生了全球知名的客運飛機制造商,全球頂級的汽車制造商以及領先于世界的信息技術巨頭企業等等令人羨艷的所謂“高端產業”,前蘇聯在這方面卻是乏善可陳。因此,時不時就會有人問:“為什么蘇聯的XX技術那么強大,卻沒有誕生世界一流的XX產業?”
本文引用地址:http://www.j9360.com/article/201807/383362.htm前蘇聯沒有出現英特爾和AMD并不是一個孤立的事件,要放在大背景下去解讀。從某種意義上來說,前蘇聯先進的技術沒有轉化成相應的產業,也是前蘇聯在冷戰中失敗,最終解體的原因之一。
雖然說造成前蘇聯在信息技術產業落后的原因很多,比如說技術路線的選擇、市場的容量等等方面都會有影響。但是,有一點很重要,就是前蘇聯的國家思維。
冷戰時期,前蘇聯的科研技術實力是非常強大的,但是前蘇聯的一門心思跟美國搞對抗,國內建設沒有跟上。我們國家近些年一直在提倡“擴大內需”,說白了就是要提高民眾收入,老百姓有了錢才能消費,反過來促進市場的發展和國家的繁榮。這種想法,和美國的策略是極為相似的。通過軍民結合,互相促進,既提高老百姓生活,也增強國家實力。
國家的投入可以有更多的產出,是一種投資行為。相對而言,前蘇聯的太多的精力用于軍事實力的提高,大國力量的展示等方面。國家的很多投入,單純變成了消耗甚至浪費。此消彼長,實力差距必然不斷擴大。盡管前蘇聯在某一段時期內,通過非常手段縮小了跟美國的差距,最終卻是不得不敗下陣來。這種過于強調對抗,試圖打敗對手而不是壯大自己來確保霸主地位的思維,是冷戰思維的重要精神內核。
除此之外,前蘇聯實行的計劃經濟,相比于市場經濟,本身就不利于產業發展,這也是導致前蘇聯的強大技術難以轉化為先進產業的重要原因。不過,計劃經濟本身就是前蘇聯國家思維的導致的一種結果呈現。因此,歸根到底是國家思維,或者說是國家發展方針的問題。
前蘇聯的重工業,尤其是軍工產業是很發達的,但卻沒能轉化為民用產業,龐大的軍費開支成了嚴重的負擔。而美國人的做法就要精明很多,他們把軍用技術中有經濟利用價值的部分,積極做民用產業化的嘗試。以全球定位系統(以及由此發展出來的衛星導航系統)為例,美國的GPS成功推廣到了全世界,而前蘇聯/俄羅斯與之類似的格洛納斯(GLONASS)則幾乎只剩下了軍用價值。
美國雖然“免費”讓全世界人民使用GPS,但是發展依托GPS誕生的產業鏈,美國人具備了先天優勢。除此之外,由此帶來國家形象的提升,遠遠比登月之類的大事件更為深入人心。美國人發展全球定位/導航系統,的確花了不少錢,但是回報驚人。相比之下,前蘇聯的和其繼承者俄羅斯的格格納斯,回報則要小得多。同樣的故事,也發生在其他的各個領域當中。
美國的技術研發投入很大,同時也在努力追求把部分技術民用,讓科研成果變成經濟產出的動力,從而有能力不斷擴大投入。前蘇聯的技術研究投入巨大,產出較小,沒有形成良好的發展模式。因此,雖然憑借國家意志的強力驅使,前蘇聯在國家層面(尤其是軍事實力)可以跟美國分庭抗禮。但是舉全國之力發展重點項目,必然導致其他產業發展乏力。
軍工產業極度發達和民用產業停滯不前并不矛盾,反而關聯緊密。這個時候再去思考為什么前蘇聯沒有出現大飛機產業,沒有出現英特爾這類微處理器巨頭就不難理解了,因為所有的精力主要都投入軍工產業了,自然沒有足夠的能力把民用產業做好。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