紫光對3D NAND閃存芯片的戰略愿景
作者 / 迎九 《電子產品世界》編輯(100036)
本文引用地址:http://www.j9360.com/article/201806/382294.htm摘要:在“2018中國半導體市場年會暨IC中國峰會”上,紫光集團有限公司董事長趙偉國作了“自主可控的中國存儲器產業崛起之路”報告,介紹了從2015年3月到2018年上半年的三年時間,紫光進入3D NAND閃存芯片的思考與愿景。
芯片無處不在,存儲無處不在。存儲是兵家必爭之地,日本和韓國的發展勢頭非常猛。例如,從規模上看,集成電路這兩年,特別是2017年有約20%的增長率。實際上,集成電路前幾年的增長率并不高,年均只有個位數,而2017年躍升的主要原因是存儲芯片的高增長,而且主要是價格上漲(注:量當然也增長了),所以供應不足和需求旺盛之間的巨大不平衡帶來了價格的上漲。另外存儲器/3D NAND的市場份額也很大。
移動互聯等應用的發展使得3D NAND的增長率非常高。另外,存儲和CPU不太一樣,CPU是需要有生態的,存儲是標準產品,就像汽車輪胎一樣。
還有一個原因就是3D NAND技術到現在有五六年的歷史,三年前紫光開始做的時候,3D NAND也就兩年的歷史。從零開始追趕跑了1公里的人和追趕跑了100公里的人結果完全不一樣。
紫光面臨的挑戰
從現在來看,紫光的發展還是比較順利,也遇到了一些問題和波折。
存儲芯片產業的特點是資本密集、人才密集、技術密集和全球競爭。很多人問,我們高鐵都造出來了,飛機也造出來了,為什么造集成電路這么費勁?因為高鐵和飛機是國家采購,而集成電路從采購角度來看,企業無論是什么性質,如果產品做得不好,不會有人來買的,所以有非常殘酷的高門檻的要求。
紫光怎么做?
中國一句老話叫“以史為鑒”。盡管不會有兩家企業完全相同,但是歷史還是相似的,有規律可循的。從半導體的發展歷史看,每家企業的成長都是一個個故事,故事中有歷史規律。怎樣才能做起來?為什么以前集成電路發展不起來?有人才問題、資本問題、機制問題等。今天如何把要素聚集起來?主要有三句話:國家戰略支持,各級政府大力支持,企業市場化運作。如今,這種模式、思路、聚合資源的方法獲得了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的高度重視。
有了思路怎樣解決人才來源?因為無論產業還是技術,其實都和人有關。紫光吸引了一些海外華人人才。因為這幾年中國科技崛起的時候,國外一些技術公司對華人在他們公司里面進行技術研發,特別是存儲領域,是非常敏感的,甚至現在開始把一些華人從關鍵技術上排除,這反而給紫光贏得了人才空間。此外,中科院微電子所以前也做3D NAND,紫光要向他們表示感謝。可見,紫光的戰略選擇,中科院微電子所技術積累,以及武漢新芯的技術積累、經驗積累,產生了一次化學反應,解決了人才和技術來源問題。
關于資本來源。通過在武漢建設基地,以及紫光在南京的江北新區和成都籌劃了基地,這三個基地大概可以整合成1800億元資金。另外紫光在發起1000億元的公司,然后再加900億元的資金,這樣就有3700億元,確保未來五年的投入。這個行業要想進入第一集團,也就是在全球占有1/5到1/4的市場份額,也許未來五年會取得成功。現階段紫光還在壯大,紫光要追加一些后續融資和資金,現在比較有把握的就是十年解決1000億美元的資金。
一個產品做出來,包括在做產品的過程中,不是說你在家里做就能做好了,在研發過程中要和用戶、要和下游進行反復的測試、實驗。為此,紫光在2015年要做這件事的時候,已經打造了一個生態圈:紫光控股的華三有云服務的數據中心產品。可見,從一開始紫光就有自己的市場,這也是相對來看紫光研發進展能比較快、對未來市場比較有信心的重要原因。
看著相對比較簡單的3D NAND,背后其實也非常不容易,也正是這樣的一種路徑設計和戰略規劃,使紫光三年來走得比較快一點,取得了比較大的成績。
五年站穩腳跟,十年有所成就
其實要想做大事,想用半年、一年做成功是很難的,但是用十年做的時候比較容易一些,有時候可能比你想象得快一些。板凳要坐十年冷,要有冷靜的戰略心態,心不能浮躁,心要靜,腿要快;心要靜,眼要靈,要有頑強的戰略耐力。紫光要用五年站穩腳跟,再用五年有所成就。
本文來源于《電子產品世界》2018年第7期第22頁,歡迎您寫論文時引用,并注明出處。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