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業互聯網:中國離世界第一有多遠?
試想一下,在一個大型工廠內,如果小到一顆螺絲釘的溫度變化等數據都可以采集、分析,那就能大幅降低機器能耗,提升產品質量,甚至避免重大安全事故。這僅是工業互聯網應用的冰山一角,互聯網與工業的融合將為工業插上騰飛的“翅膀”,讓現有的工業生產能力邁上一個新臺階。
本文引用地址:http://www.j9360.com/article/201804/377740.htm當前,世界經濟呈現復蘇向好勢頭,美國、德國等發達國家紛紛把制造業升級視為經濟發展的新動力之一,在世界范圍內展開了一場新的競爭,而工業互聯網則被認為是奪取這場競爭勝利的關鍵因素。中國的工業互聯網在國際上的地位如何?有什么優勢?離世界第一又有多遠呢?
制造和互聯網雙優勢
中國發展工業互聯網具有制造業綜合實力強和互聯網基礎好的雙優勢。一方面,我國制造業綜合實力強。早在2010年,我國制造業占全球比重就已達到19.8%,躍居世界第一;另一方面,我國有一批世界先進的通信企業和互聯網企業,這些企業實現了從底層網絡協議到上層應用的全面覆蓋,對大數據、云計算、人工智能等有深入的研究,為工業互聯網的發展提供了技術保障。此外,我國每年大學畢業生總數高達700多萬,這些知識群體未來都可能成為新的“人口質量紅利”。
積累數據多也是中國工業互聯網的一大優勢。工業互聯網的核心就是大數據的價值創造,中國的制造業門類、設備數量、工業大數據數量都名列前茅。
通用電氣公司前CEO杰夫·伊梅爾特認為,中國在工業互聯網領域擁有巨大的發展優勢。過去20年,中國在基礎設施方面的投資力度非常大,這對中國至關重要。基礎設施投資一旦完成,就可通過服務提升各個行業的生產率,給企業帶來更多機會,培養更多人才。
在朗坤智慧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長武愛斌看來,中國的工業互聯網實踐有別于德國和美國,核心競爭力在一個“懂”字。他告訴經濟日報·中國經濟網記者,各跨國企業構建的工業互聯網平臺,都是基于自身特點和工業基礎研發出來的,并不統一。而工業互聯網企業要懂工藝、懂流程、懂管理,同時也要懂得對手。中國互聯網企業要了解國外巨頭的優勢,利用自身了解中國企業的優勢,為企業“對癥下藥”,從而推進中國制造的數字化、網絡化、智能化進程。
應用更為多元
值得一提的是,雖然國外在智能工廠的構建和平臺構建能力上更強,但中國工業互聯網商業模式的創新更多,更加多元。比如輕工行業,海爾在考慮個性化定制與供應鏈集成;鋼鐵行業,寶信軟件則聚焦產業鏈協同與智能生產管控一體化。
正如中國信息通信研究院總工程師、工業互聯網產業聯盟秘書長余曉暉所言:“不同的行業涉及的重點不同,中國的工業互聯網實踐非常多元化,一定能走出很多不同的發展路徑出來。”
“我國工業互聯網平臺目前在航空航天、工程機械、鋼鐵石化等很多領域得到廣泛應用,形成了四大應用場景。”工業和信息化部信息化和軟件服務業司副司長安筱鵬介紹說。
一是生產過程的優化,包括制造工藝、生產流程優化等。比如,東方國信BIOP平臺通過工藝機理模型和機器學習等手段,為酒泉鋼鐵集團提供了核心冶煉工序流程優化方案,單座高爐每年降低成本2400萬元,冶煉效率提升10%。
二是企業運營管理決策的優化,包括供應鏈管理、生產管控一體化等。比如,石化盈科通過ProMACE平臺為九江石化提供生產計劃、調度作業、績效分析、供應鏈一體化等全流程線上管理和決策優化服務,使其年增效超過3億元。
三是生產資源的優化配置與協同,包括協同設計、協同制造等。比如,河南航天液壓氣動技術有限公司應用了航天云網的INDICS平臺后,實現了與總體設計部、總裝廠所的協同研發與工藝設計,研發周期縮短35%、資源利用率提升30%,生產效率提高40%。
四是產品全生命周期的管理與服務優化,包括產品溯源、產品遠程預測性維護等。比如,樹根互聯的根云平臺為常州東風農機提供了設備工況監控與展示、設備遠程控制與診斷、設備故障提醒等服務,建立起設備全生命周期服務體系。
我國工業互聯網發展已經取得了明顯成效,工業互聯網網絡、平臺、安全三大體系建設的廣度、深度不斷拓展,多方協同聯動的產業生態逐步形成。工廠內外網絡改造升級穩步推進,安全保障能力不斷提升,初步建成了一批典型應用平臺,為進一步發展打下了良好的基礎。
機遇大于挑戰
盡管我國工業互聯網發展勢頭良好,但是整個行業仍有不少問題需要重視并突破。“相比發達國家,我國工業互聯網平臺建設起步晚、基礎弱、經驗少。”安筱鵬表示,一方面,工業控制系統、高端工業軟件等產業基礎薄弱,平臺數據采集、開發工具、應用服務等核心技術缺失;另一方面,缺乏第三方開發群體,工業APP數量與工業用戶數量的雙向迭代和良性發展尚需時日,且缺乏龍頭企業,難以形成資源匯聚效應。
“我國整體的產業技術能力還相對較弱。”余曉暉認為,雖然我國擁有全球最大的工業體系,擁有全球體量最大的互聯網產業,以及最全的信息通信業態,但現實中我國整體能力差距不小,特別是缺乏像通用電氣、西門子這樣的跨國企業引領產業生態,因此更需要聚集產業的力量去共同推動。此外,工控軟件、芯片、操作系統等底層技術我國差距更大,需要有危機感。
阿里巴巴副總裁劉松說,中國還面臨著精細化客戶導向缺乏和核心競爭力不足兩大難題,當前我們普遍意義上的工業企業缺少精細化的客戶運營的思維,在品牌意識、定制化需求和原創性上存在較大不足。在核心競爭領域,中國的科技意識、專業人才儲備、關鍵能力需要進一步提升。
即便如此,機遇還是大于挑戰。20年前,武愛斌曾是西門子中國區最年輕的銷售經理,后來創辦朗坤智慧,一直致力于推動中國工業互聯網的發展。對于中國工業互聯網的前景,他說:“未來我國能否全面實現智能制造,很大程度上將由工業互聯網來決定。從全球來看,我國工業互聯網發展目前處于起步階段,而國外的水平也并沒有超越多少。只要深入了解、積極借鑒、有所作為,中國有望和美國、德國三足鼎立成為世界工業互聯網三極。”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