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療機器人發展背后的三大挑戰
如今,機器人已深入應用在人們生活中,銀行引導你辦事的機器人,商場購物時的機器人導購,就連去餐廳吃飯都有可能是機器人給你端上菜品。
本文引用地址:http://www.j9360.com/article/201710/370466.htm同樣,“智慧醫療”正在走進尋常百姓的生活,隨著機器人等前沿科技與醫療領域融合加速,加之人口紅利消失以及老齡化情況加劇等因素影響下,醫療行業的機器人應用也相當廣泛,醫療機器人規模迎來跨越式增長。

醫療機器人種類良多
醫療機器人種類很多,按照其用途不同,有臨床醫療機器人、護理機器人、醫用教學機器人和搬運機器人等。
臨床醫療用機器人包括診斷機器人和外科手術機器人,可以進行精確的診斷或外科手術;護理機器人并非像平時說的人類護工一樣,能夠全面照顧被護理對象的一切飲食起居,而是指能用來分擔護理人員繁重瑣碎的護理工作的機器人,更多的是負責檢查病人身體情況,幫助病人分配好藥物,甚至是在病人發生緊急情況的時候及時聯系醫護人員;醫用教學機器人則是醫療指導過程中最理想的教具,通過模擬真實醫治過程,有助于提高醫護人員手術配合和臨場反應;搬運機器人多用于代替護士運送藥品、送病例和化驗單移動移動或運送癱瘓、和行動不便的病人。
醫療機器人的好處
醫療機器人之所以受醫學界歡迎,原因頗多。我們以醫療機器人家族中名氣最大的外科手術機器人為例。外科手術機器人有幾大優勢,一是自由度高,使得手術更加靈巧;二是能為醫生提供放大的三維影像,讓手術做得更加精細;三是改變了傳統手術的模式,以前醫生是站在患者旁邊手術,現在是坐在控制臺前手術,緩解了長時間手術帶來的疲勞;四是可以實現遠程手術,機器人可以放在偏遠地區,由醫生遠程操控,使更多患者享受到高科技醫療的福利。
目前,國內外最具代表性的外科手術機器人是大家熟知的達芬奇手術機器人系統。達芬奇外科手術系統是一種高級機器人平臺,它通過寬闊的高清3D視野、去除人手生理性震顫的穩定操作、高度靈活的7自由度手腕等特點,幫助外科醫生更精確高效地完成腹腔、盆腔等復雜的手術。
除了外科手術機器人解決醫療技術上的問題以外,還為醫院緩解了諸多壓力,比如患者太多而人手不足時,機器人可以擔負起引導掛號、送藥等服務。當一些病人需要移動而人力不便進行時,由機器人來進行會更高效安全。
當今醫療機器人市場
截至目前,全世界已經有300家醫院開始使用上文提到的達芬奇機器人,還有2000家在申請使用,其中我國就已擁有65臺達芬奇手術機器人系統。可以見得,它們已經實實在在地進入了醫療前線。
另外,世界范圍內老齡化加劇也擴大了醫療機器人的市場需求。據統計,西方的老齡化挑戰最為嚴峻,發達國家65歲以上人口在以每年2%的速度增長。未來十年,全球65歲以上的人口數量將激增38%。這類人群對康復機器人、醫療機器人等均存在巨大需求。

相關機構數據顯示,截至2016年,全球醫療機器人行業每年營收達到74.7億美元,預計未來5年年復合增長率能穩定在15.4%,至2020年,全球醫療機器人規模有望達到114億美金。其中,手術機器人就占據了60%左右市場份額。
醫療機器人面臨的挑戰
當然,醫療機器人的發展也并非一帆風順,仍然面臨著諸多挑戰。主要有:
一.技術挑戰
醫療機器人與一般服務機器人有所不同,它是高度技術密集型機器人系統,技術門檻要求更高,需要機器人、醫療器械、醫學等各方面的技術融合。且現階段各醫院使用的機器人多以服務為主,真正能夠上手術臺的機器人仍是少部分,因此技術的突破是醫療機器人面臨最大的挑戰。
二.安全挑戰
醫療機器人不是獨立運作的,它也需要接入網絡以獲取大量數據資源,這就有可能涉及病人資料、臨床數據及醫療記錄等信息泄露的風險,以及可能面臨黑客攻擊和器械故障等突發情況。因此需要不斷完善相關保護措施與應急措施,來保障醫療機器人的安全性和隱私性。
三.資本挑戰
雖然醫療機器人市場利潤空間巨大,但是它的資本投入也不是想象中那么簡單。醫療機器人尤其是手術機器人的身上的零部件都要求“高精尖”,因此研發成本非常高,而且它的研發周期非常久,一般長達6至10年,需要前期持續不斷地投入資本以維持研發進程。因此,高投資、高風險也是醫療機器人面臨的一大挑戰。
此外,人才、市場以及政策也會對醫療機器人行業發展產生一定影響。
小結
未來,我們的生活將會走上智能化道路,醫療機器人的誕生簡化了繁瑣復雜的醫療流程,也給人們的健康帶來了諸多保障。但是,我們需要明確認識,完全實現醫療智能化的道路還很漫長,這不只是需要技術層面的進步,更需要政策扶持,以及人們的理性對待。如今大勢已現,醫療機器人產業化的前景將十分廣闊。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