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沒有ARM,未來哪個架構能適合IOT?
讓我們假設一下,不管怎樣未來都將有數十億計的芯片涌入物聯網市場。同時,我們繼續假設這些芯片使用的是ARM的Cortex-M內核。如今,軟銀對ARM的收購已然成定局,眼前所呈現的無非是兩個未來:一種是軟銀繼續保持ARM的獨立性,Cortex-M仍然是占據物聯網市場的內核。
另外一種是軟銀對ARM的發展方向進行了悖于常規的調整,這一來授權用戶就很抓狂,他們會到處打探另外一些IP產品。它們是什么呢?
1、MIPS有一些頂級內核,而Imagination (MIPS的所有者)則通過其PowerVR GPU內核在IP許可方面奠定了堅實的基礎及良好的聲譽。它雖然沒有建立ARM架構那樣強大的生態系統,但確實有一些明星,例如Microchip制造的MIPS微控制器(PIC32)和中國制造的基于MIPS64的龍芯內核。
Microchip剛剛將Atmel收入囊中,包括它一大堆基于ARM內核的MCU產品。
2、一些新的可免費授權的芯片,如RISC-V和OpenRISC。
3、中國已經開發出了一款世界上最強大的計算機,并具有全新的架構,這個幅員遼闊的國家還會做出什么壯舉呢?若要創造數以億計的物聯網節點,那么成本將成為一個重要的因素,這個時候便需要一款成本低廉的內核,即:既不會占用太多內存又可以運行無線堆棧(可能是32位)的內核——顯然免費的堆棧及C編譯器將占據優勢。
安全是物聯網的頭等大事——如果節點不安全(最簡單的應用程序除外)產品便容易受到攻擊,且有時會打通一條道路,直逼其所在的整個網絡中,包括其連接的手機。
ARM在物聯網軟硬件安全方面占據的優勢明顯,任何人想要在這方面趕超ARM則需付出加倍的艱辛努力——不過MIPS在安全性能方面也是佼佼者。當然,我也很期待看到更多的佼佼者脫穎而出。
順便談談“架構”
以上所指的“架構”都是“指令集架構”(ISA),其描述的是執行的指令。實際上,應該說是“指令集”——這是對大多數處理器的要進行保護的知識產權。
ISA中的“A”指“架構”,其可以更好地描述處理器硬件的工作——如馮諾依曼和哈佛架構。例如不同的硬件架構可以在Cortex A_、R_ 及M_內核中執行ARM指令集。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