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能網聯汽車將是中國汽車終端突破口
汽車本身是一個非常傳統的經典產業,如果要談到時髦的詞語,技術革命、顛覆創新,在汽車產業里面應該說是為數不多的。從最早的燃油汽車到100多年前汽車產業對工業的貢獻,再到現在各種技術的變化,汽車產業在不斷升級。到了最近十幾二十年,新能源汽車和汽車動力系統開始有大的技術變革,包括近幾年提到的基于新一代移動互聯網技術之后所出現的汽車的智能化和網聯化,將會對汽車產業產生深遠的影響。通用汽車的CEO曾提到,未來5年內汽車產業的變化可能超過過去50年的變化,甚至形態也會發生改變。
智能網聯汽車技術應運而生
智能和網聯化實際上是兩個獨立的內容,既有緊密的聯系,同時也相互獨立。技術發展的趨勢主要表現為自動化程度和網聯化程度的不斷進步,而現在技術發展趨勢則是兩者的結合,即智能網聯汽車。智能網聯汽車,名字是中國人取的,但實際上是世界汽車發展的一個趨勢。網聯技術不斷發展,自主智能化技術也在不斷發展,但是靠兩者單獨發展是有局限性的,兩者結合是最理想的,這種結合后形成的技術,國外叫CAV,中國稱之為ICV。
智能網聯汽車技術的發展與車聯網、智能交通技術兩者間既有緊密的聯系,也有不同的差別。首先,智能汽車一定屬于智能交通系統的一部分,同時,智能汽車又是分階段的,有輔助駕駛,也有未來完全的無人駕駛。
車聯網是一個廣泛的概念,這一概念可以分為三個部分。第一部分是電商、服務和智能制造;第二部分是交通管理系統,以及狹義的汽車工業本身;第三部分則是協同式智能網聯汽車。這種情況下,智能網聯汽車的重要作用不僅僅是改變交通方式,而應該從解決交通的本質問題——安全、節能減排、產業帶動、減輕駕駛負擔、娛樂、車輛共享和便利出行等方面入手。
世界局勢——政府推動、企業主導和技術先行
國際上來看,汽車正在從傳統的自主式自動駕駛往協同化發展。包括2015年美國智能交通的發展戰略提出的,要自動化和網聯化程度不斷發展;包括各式各樣的示范評價;甚至進行產業化導入,以及國家政策法規的強制推進。在美國,不僅是汽車制造業,包括汽車交通服務業和一些汽車創新公司,它們也在不斷結合,推動技術發展;歐洲也有明細的技術發展路線圖,從時間對應到智能化程度,甚至是未來社會交通需要的各種各樣的產品,以及產品對應的不同的技術支撐;在日本也把智能網聯汽車從交通角度來看,協同的關系不僅是車的問題,也有交通設施的發展趨勢,在不同的支撐程度上不斷發展,不同的時間節點有產業化輸出,包括日本前兩年推出的國家設施主導的國家戰略創新項目里的自動駕駛也做了清晰的戰略規定,其中提到以2020年為時間節點,而完全的自動駕駛將在2025年以后出現。從國內外的情況可以看到,智能網聯汽車出現的市場目標和時間節點是一致的,都具有政府推動、企業主導和技術先行的特征。
國內智能網聯汽車發展技術路線圖的制定
在國內,經過行業共同努力,制定了智能網聯汽車發展的技術路線圖。技術路線圖中將智能網聯汽車發展劃分為三個階段,第一階段(2016-2020年)是起步期,這一階段的目標是在頂層設計方面能夠初步形成以企業為主體、市場為導向、跨產業協同發展的局面;第二階段是發展期(2021-2025年),這一階段的目標是能夠基本建成面向乘用車與商用車的自主智能網聯汽車產業鏈;第三階段是成熟期(到2030年),這一階段的目標是建成完善的智能網聯汽車產業鏈與智能交通體系,包括相關的標準、市場應用,以及社會效應等都將制定清晰的規定。
通過結合中國的具體情況,制定出初步的發展路線圖需要我們全社會,包括企業、官、產、學、研等從技術上突破。實現這一技術路線發展的技術架構圖區別于傳統汽車,該架構對基礎設施有相對要求,該基礎設施不僅僅是指交通基礎設施,還包括信息的基礎設施。這個情況下有車輛本身的技術,有信息交互的技術。這樣的技術下我們各個企業如果想在這上面突破,需要完成相關的技術突破。這樣一些技術突破應該從實現未來交通系統的美好愿景,包括安全效率、節能減排、舒適和便捷、人性化的目的完成我們相關的技術。我們根據國際產業發展的趨勢,根據中國產業基礎,制定出這一發展框架是智能網聯乘用車里程碑。國際上主要從自動化的程度推動,我們把自動化和網聯化結合起來,給網聯化一個定義,不僅是基本的信息交互,到將來協同式的信息交互,網聯和自動耦合的情況下,看未來產業發展的基礎,這個基礎上推動產業和產品開發。
國內政策支持
針對此技術框架,政府也啟動了相關的項目,包括工信部、科技部、交通部,以及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對智能網聯汽車從基礎技術、共性技術到示范應用,都有相關國家項目支持。另外,在國內整車發展與產、學、研合作方面,對智能網聯汽車也正在進行深入合作。例如,最近長安汽車從重慶到北京2000公里的自動駕駛示范。企業也針對產業發展的趨勢制定了相關的產品技術發展戰略——1.0-4.0的戰略。包括長安智能汽車654戰略,即6個平臺、5項技術和4個戰略。除了我們汽車企業本身之外,我們智能網聯汽車是一個跨領域的發展,在通信互聯網企業,包括BAT、華為、大唐都在積極地建設,開展一系列相關突破工作。清華大學本身也一直在這個領域做研究和應用,我們開展開放式,與國內外企業的合作,包括積極參與智能網聯汽車的戰略研究,以及產業化推進。也通過產業化的目標與途徑(例如預警系統)做產業推動,這上面已經取得了階段性成果,包括給國內的長安、廣汽、上汽通用五菱等主流企業進行產品的前端配套。
智能網聯汽車方面新的技術發展趨勢
未來通信技術發展,能夠促進智能網聯汽車真正意義上實現高度地自動駕駛。例如通過車和云端的信息交互和支撐,可以實現在廣域范圍的汽車安全。另外,通過現有4G技術的高帶寬、低延時和高可靠性,我們有協同式安全預警,包括通過交通信息發布來實現安全預警和提示。未來真正意義上的自動駕駛,不是全靠自身的傳感器,可能在復雜情況下和局部區域情況下,通過地圖的下載可以做到局部區域更加準確化。現在歐洲啟動所謂的ICT for EV,通過通信信息的交互,對電動車駕駛有很好的支撐。這個項目我們國家,包括清華團隊也在做,我們在做電動汽車和自動駕駛同時,國際上電動車和智能車硬件獨立的情況下,我們用同樣的硬件,能夠實現更好地效應。這是我們當時做的實驗平臺。
未來中國在智能網聯汽車發展是有機會的。中國發展的突破口就是智能網聯汽車終端方面,將來可能會基于北斗為基礎的多模式定位,多模式通信再到網端一體化的通信,華為、大唐他們已經在做國際上前沿的引領。針對我們國家的體制優勢,將來在基礎平臺方面我們可以面向全社會做一些基礎貢獻,再和各個企業應用平臺結合,更好地推進我們智能網聯汽車真正意義上的大數據應用。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