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代CPU王者的發展簡史:從技壓英特爾的x86-64位技術到全新的 Ryzen 架構
今年,眾所期待的 AMD Ryzen CPU 終于上市了。從 2012 年開始研發,背負著帶領 AMD 重返榮耀的 CPU,一上市便造成轟動。極高的性價比以及低功耗,為筆電以及桌機的 CPU 市場,注入了活水。
本文引用地址:http://www.j9360.com/article/201704/358207.htm64 位處理器的興起
在 32 位 CPU 中,如果單純以 CPU 做存儲器定址時,4GiB 為其極限。多余的空間,則需額外的軟硬件支持。在早期的超級電腦中,這一類的需求可以靠錢解決。然而,隨著存儲器技術的發展,在一般商業甚至是一般消費性市場中,4G 以上的存儲器將越來越常見。如果有一款 CPU 可以直接定址大量的存儲器,將帶來相當大的優勢。
因此,從 90 年代起,眾多的 CPU 制造商開始研發制造 64 位的 CPU。其中,PC 市場的領頭羊,Intel 便從 1994 年開始,和 HP 共同發展新的 64 位指令集架構以及 CPU,以因應接下來的 CPU 市場競爭。然而,Intel 所提出的 64 位 CPU,其指令集架構和舊有的 x86 截然不同,將導致原有的程序會無法在新的 Intel CPU 上執行。
1999 年時,AMD 則發布和 Intel 截然不同的方法。AMD 決定將既有的 x86 指令集架構,擴增成 64 位的指令集。采用這個方法意味著原有的程序,將得以執行在新的 AMD 64 位的 CPU 上,大大減低后續重新編寫程序的需求。指令集架構的差異,替 AMD 立下勝利的基石。
64 位指令集架構之戰,AMD 大獲全勝
在 2001 年,Intel 終于發布其第一款的 64 位 CPU──Itanium。然而,這一款 CPU 在市場的接受度卻沒有如同其所預期般,迅速的被采用。最主要的原因,莫過于軟件的數量不足、以及和其他 64 位處理器相比的弱勢效能。
其中,軟件數量不足的關鍵,就在于指令集架構的差異。在高速計算里面,為了讓程序得以執行的更快,大多數的工程師會修改或直接編寫組合語言,以期讓程序能更符合硬件的執行模式。如果更換不同的指令集架構,將需要耗費大量的時間修改組合語言,甚至重新開發整個程序。
此外,沒有明顯優勢的 CPU 效能,也讓開發商不愿投入更多的資源在 Intel 的 Itanium 上。因此,Intel 只能加速下一款 CPU 的開發,以期待能滿足市場的需求。
2003 年,震撼市場的消息發出。AMD 發布了第一款 x86-64 的 CPU──Opteron 以及 Athlon 64。光是讓既有的 32 位 CPU 運行于其上,就已經為 AMD 添增光彩。更不用說新的 CPU 所采用的硬件架構 K8 是何等的強悍。
扭轉頹勢,Intel 版 x86-64 現身
為了避免商用以及高速科學計算領域的市占率下滑,Intel 于 2004 年時緊急推出新的 Xeon CPU。此外,在桌機市場,Athlon 64 的優秀效能,讓 Intel 不得不以既有的 Pentium 4 為基礎將指令集架構擴展至 64 位。
然而,即使 Intel 推出新了的 CPU,其 CPU 硬件架構效能提升卻不足,導致新的 CPU 效能稍微落后采用 K8 架構的 Opteron 以及 Athlon 64。K8 架構成了傳說,為 AMD 帶來榮耀。同時,其主要硬件架構師 Jim Keller 也逐漸為人所知。
邁向多核心之路,黃金交叉將出現?
在 2005 年 5 月時,AMD 以及 Intel 皆發布了消費者市場的雙核心 CPU,分別為 AMD Athlon 64 X2 以及 Intel Pentium D。第一款消費市場的雙核心 CPU,揭開了嶄新的時代序幕。多的核心便意味著作業系統中的多執行緒,可以同時運行在一顆 CPU 中,大幅降低執行緒所需等待的時間。
比較這兩款 x86-64 雙核心 CPU 的效能時,這一次,AMD 持續維持著其領先的姿態,Athlon 64 X2 的效能大幅超越 Pentium D。AMD CPU 的市占率一舉攀升,就在黃金交叉將要出現之時。Intel 展開逆襲,2006 年 8 月,Intel 推出了下一代的 CPU──Core 2 系列。

▲ 由 CPU Benchmarks 所統計的資料,該資料是統計全球使用該款 benchmarks 的 CPU 廠牌。雖然不是實際的 CPU 出貨量,但是足以當做參考。(Source:CPU Benchmarks)
新系列的 Intel CPU,斷開和 Pentium 4 的關聯,以 Pentium III 的 CPU 硬件架構為基礎重新設計,并采用 AMD 所發展的 64 位指令集架構。這一次,Intel 以過往成功的產品為基礎并重新設計,以 Core 為名重新出發。這一次,Intel 結束產品線的混亂以及產品效能低落的數年。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