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一级爱做片免费观看欧美,久久国产一区二区,日本一二三区免费,久草视频手机在线观看

新聞中心

EEPW首頁 > 業界動態 > 自動駕駛:連接是重點,環境感知是關鍵

自動駕駛:連接是重點,環境感知是關鍵

作者:李儼 時間:2017-03-29 來源:電子產品世界 收藏

作者

本文引用地址:http://www.j9360.com/article/201703/345952.htm

  預計,在未來幾年以及下一個十年中,汽車里將有越來越多支持安全特性和半系統的聯網功能出現。最終,將會實現汽車全汽車將使道路更加安全,出行更加舒暢,燃油效率更高,交通管理將覆蓋整座城市,汽車排放也更少。這些優勢都具有變革意義。

  過去五年中,(高通)一直致力于汽車自動駕駛,并與盡可能多的生態伙伴共同努力,希望將其變為現實。我們可以簡單地將自動駕駛的過程理解為兩方面:一方面,傳感器能夠感知外部的環境,例如下雨或者下雪;另一方面,通過高速運行的CPU、GPU和DSP進行處理和分析,并作出相應的反應。擅長異構計算。通過傳感器對外部環境進行感知(Sense)、相應處理器對其進行處理分析,并作出快速反應,便可實現打開安全氣囊、提前剎車并通知司機等。

  先進的連接將是這其中至關重要的組成部分。認為未來汽車首先是永遠連接且智能的,整個社會和經濟生活都將發生巨大改變,將來的交通可能會非常安全。我們預計2021年全球60%的汽車都會有4G通訊能力。同時,5G的腳步越來越近,新的5G服務將提供幾毫秒的關鍵任務型時延,對于車對車應用來說,超低時延至關重要。

  Qualcomm Technologies技術標準高級總監 博士

環境感知能力不容忽視

  就自動駕駛而言,其中一個挑戰是如何讓汽車可靠并完整地感知周邊的環境,從而決策機構駕駛腦對行駛作出判斷和調整,這就要求提供汽車與網絡和其他車輛之間的可靠、低時延通信鏈路。汽車互相通信(而不只是與網絡通信)可提高安全性和效率。而實現這些,光靠云端是不夠的。

  今天的汽車行業圍繞汽車自身的感知能力做了很多加強,包括激光雷達、毫米波雷達、各種超聲波,以及基于攝像頭的主動識別技術。今天的車能感知很多事情,但是這些感知有一個局限性——都是在視覺范圍內的。把通信能力引入汽車之后,會把感知能力進行擴展,擴展到通信能夠覆蓋的范圍,獲得更多信息,使前方的出行更加具有可測性。

  另外,未來的自動駕駛還需要高清地圖、連接技術、機器學習等所有這些組合到一起。高精地圖和定位在自動駕駛里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高速寬帶連接能夠保證動態地圖的實時更新。除此之外,自動駕駛還需要規章制度以及成熟的商業模式等方面的支持。

  我們最終的目標是實現完全自動駕駛,但是今天的進行路測的自動駕駛汽車還經常出現“脫離”現象,需要駕駛員接管。我們可能需要很長時間和極大的努力才能完全消除“脫離”。但是利用5G技術的超寬帶和低時延高可靠技術,我們可以實現汽車的遙控駕駛,減輕“脫離”現象對駕駛員的要求。當自動駕駛汽車遇到無法處理的特殊場景而發生脫離時,汽車可以利用5G技術把現場的環境實時傳遞給控制中心,由控制中心的專業人員根據現場的情況遠端遙控駕駛汽車,待汽車從特殊場景走出后,再把控制權交還給車內決策系統恢復到自動駕駛狀態,而整個過程無需車內的駕乘人員干預。

高通自動駕駛相關方案

  無線通信在交通運輸中的重要性將是前所未有的。隨著汽車要求與無線功能交叉,為支持這些新的車輛用例,無線技術將進行專門開發和優化。此外,無線技術將使城市變得更智能,交通更便利,車輛更智能,路旁基礎設施網絡化,并讓車輛既能相互之間通信,也能與周圍環境通信。

  傳統上,汽車廠商在車內集成3G和LTE調制解調器,為的是讓車與蜂窩網絡(V2N)通信,支持云服務和互聯網連接。專用短程通信(DSRC)/智能交通系統(ITS)——G5和蜂窩網絡——V2X(車輛到萬物)等高新技術,提供了新的車到車(V2V)和車到路旁基礎設施(V2I)通信模式,通過這些,將有望產生能徹底改變汽車駕駛和安全體驗的新服務。

  在德國,有一個由德國政府主導項目組織稱為“自動連接駕駛的數字測試(automated and connected driving on digital test field)”。在該項目框架下,Qualcomm與奧迪、愛立信、SWARCO Traffic Systems和凱澤斯勞滕大學正在關于蜂窩-V2X(Celluar-V2X)進行測試合作。目前,V2X技術主要是通過Wi-Fi實現連接的。 Qualcomm與上述企業一起合作開展首次基于3GPP Release 14的蜂窩-V2X的測試。

  除此之外,Qualcomm還推出了全新聯網汽車參考平臺,它集成了驍龍X16 LTE調制解調器,可以支持最高達1 Gbps的峰值下載速度,幫助汽車制造商提供領先的車載信息服務和聯網汽車服務所需的高速、優質和可靠連接。


  本文來源于《電子產品世界》2017年第4期第83頁,歡迎您寫論文時引用,并注明出處。



評論


相關推薦

技術專區

關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