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BM預測五年之內顛覆生活的技術:疾病診療新科技成重點
觀察IBM一路的科技進展,從實體裝置到先進的軟件工具,無不在傳達著一種種精神:不停地追尋最新的科技工具,從未知中求索新知,從宏觀世界中求索微觀世界。
本文引用地址:http://www.j9360.com/article/201701/342752.htm而在醫療方面,IBM同樣也在不斷探索。稍加搜索,就能找到滿屏的IBM進行醫學研究的新聞,如用錄音實現精神疾病診斷,用物聯網、大數據、人工智能來優化醫學實驗和臨床醫療,用納米級別的芯片來追蹤疾病等。
而前不久IBM Research官網上發表了今年的“5 in 5”預測,即未來五年內五大可能顛覆人們生活的科技創新,醫療是其中一大重點。全面了解IBM看好的這幾項革新技術。
1.人工智能開啟精神健康診斷的新世界
5年內,我們的語言文字都將可能成為心理和身體健康的判斷依據。新的認知系統將從人們的話語和寫作中分析特定模式,到那時,早期神經發育障礙、精神疾病和退行性神經疾病的征兆都會變得明朗,醫生和患者自己都將通過AI工具來預測、監控并記錄病情。
現狀:腦功能疾病,包括腦部發育疾病、精神疾病及神經退行性疾病,種種都為人們帶來巨大的身心負擔和經濟負擔。比如當今的美國,5個人當中就有1個患有抑郁癥、雙向情感障礙癥或精神分裂癥等精神疾病,而且其中大約有一半的患者都處于零治療的狀態。據估計,全球精神疾病開支將在2030年之前達到驚人的6萬億美元。
展望:認知計算機將從人的講話和筆記中尋找精神問題的蛛絲馬跡,從三個維度來進行分析:語義、語法及聲調。將此項測量結果與可穿戴設備、醫學影像(核磁共振成像或腦電圖)結合,能夠形成更全面、立體的個人情況,幫助理解和治療潛在疾病。帕金森癥、阿茨海默癥、亨廷頓氏舞蹈病、創傷后精神障礙,甚至孤獨癥、多動癥等發育性疾病的患者都將因此受益。
在IBM:研究人員用機器學習的技術分析患者在心理咨詢中的手寫記錄和音頻,實現精神錯亂、精神分裂癥、躁狂癥和抑郁癥的精確判斷。現在,IBM的技術僅用300個詞語就能預測潛在的精神錯亂。

記錄患者獨白“to be or not to be”,用IBM Research的移動端APP進行分析
2.超級成像技術聯合人工智能,帶來超級英雄視野
5年內,新的超級成像技術設備將和AI結合,讓我們的視野超越可見光范圍的限制,用廣范圍的電磁波譜來揭示更多的科學原理,或讓人們看到肉眼無法察覺的危險。最關鍵的是,這些設備攜帶方便、價格低廉、普及度較高,讓超級英雄的視野成為我們普通人的尋常體驗。
現狀:電磁波譜中99.9%以上的頻段都是裸眼無法觀察的。過去100年中,科學家已經發明了能收發不同波長電磁波的設備,這也就是今天我們在醫學透視、安檢、或在大霧中讓飛機準確著陸所用到的機器。不過這些工具的用途仍過于特殊且昂貴,并且只能用到局部的電磁波。
展望:人眼看不到的電磁波,可能將被用來保障車輛安全。比如,將毫米波成像、攝像頭和其他傳感器結合的超級成像技術,能幫助車輛避免大霧或大雨等惡劣天氣的交通事故,警示路面薄冰,或告訴我們前方不可見物體的大小、距離等。人工智能技術則可以分析數據,識別前方障礙物的特質。
在IBM:現在IBM的科學家正在建造一種緊湊型超級成像芯片平臺,可從單平臺“看”到電磁波的各頻段,如果平臺開發成功,它將成為大量實用、低價設備的核心技術。
把這種芯片植入智能手機,我們就能輕松地拍照分析食物的營養成分或安全狀況。甚至用超級成像儀掃一下藥品或支票,就能分辨真偽。超出我們視覺范圍的事物,將被看得清清楚楚。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