松下瞄準中國鋰電市場 本土企業以何應戰?
近日,在“中國綠公司年會”上的松下專場論壇上,松下再一次表示看好中國市場,松下也一直在積極加強與中國優勢企業的合作。此前,松下曾與北京聯動天翼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簡稱“聯動”)達成戰略合作,將在蓄電領域共同開拓事業。據了解,雙方將就開發中國移動通訊基站用電源,乘用車、低速電動車及物流車用動力電池系統,各種儲能用電池系統及解決方案等方面開展合作。這預示著松下將以這種合作方式,進一步進軍中國鋰電應用市場。
本文引用地址:http://www.j9360.com/article/201701/342334.htm近年來,我國鋰電市場形勢大好,特別是在新能源汽車產業的帶動下,動力鋰電池市場呈現出繁榮之勢。在此趨勢下,松下、三星、LG等日韓企業紛紛涌入中國市場,并在中國開啟建廠模式,由于其在電池的一致性、穩定性、循環壽命等方面都有比較大的優勢,對下游整車企業吸引力極大,同時也給本土電池企業帶來了很大的市場壓力。但自從新能源補貼政策與電池企業目錄掛鉤后,由于日韓等外資企業目前未能進入目錄,本土電池企業暫時獲得喘息空間。
補貼政策不是保護傘 該來的競爭終會到來
自我國大力推動新能源汽車產業發展以來,相關行業政策頻繁發布,很顯然,依靠政策所帶來的市場優勢只是暫時的。12月7日,由國家發改委和商務部編制的《外商投資產業指導目錄》修訂稿(以下簡稱《修訂稿》)公開征求意見。《修訂稿》中提到要重點放開對汽車電子和新能源汽車電池生產制造領域準入限制,盡管在鼓勵外商投資產業目錄中提到和電池相關的項目,只包括電池隔膜(厚度 15-40μm,孔隙率 40%-60%)和電池管理系統,但電池隔膜和電池管理系統是國內動力電池業在技術上比較薄弱的環節,一旦外商投資涌入后,國內隔膜和電池管理系統企業將會首當其中受到影響。
補貼政策掛鉤電池企業目錄為本土電池企業贏得了寶貴的成長期,但有些人顯然錯估了這段時間的長度。受新能源車企“騙補”事件影響,我國新能源汽車補貼政策開始調整,雖然新的補貼政策還未出臺,但可以確定的是,新的補貼政策將會減少補貼金額、提高補貼門檻,財政直接資助開始向市場化激勵機制轉變,碳配額管理辦法也將在2017年開始實施,接力退坡的財稅扶持政策。補貼政策逐步退坡,電池企業目錄在發布了4批企業名單后也遲遲不見動作,這似乎預示著由補貼政策給本土電池企業帶來的“緩沖時間”將會縮短,本土電池企業也將再次卷入與日韓等國際電池企業的市場競爭中。
市場形勢嚴峻 質量與成本總要有一樣需要拿出手
松下作為專業的能源廠商,其在動力鋰電池和儲能電池領域中有著非常大的技術優勢,特別是與特斯拉合作建立超級工廠后,松下對電池性能和成本的把控能力進一步提高,這也預示著松下與聯動展開合作后,通過聯動在國內市場的客戶基礎,將會很快沖擊我國動力及儲能電池市場。面對松下以及其他國際電池企業帶來的市場競爭,我國本土電池企業需要盡快調整策略,盡快提高產品質量,降低成本,逐步適應與國際電池企業巨頭的競爭模式。
中國電動汽車百人會理事長陳清泰表示,補貼政策雖然會促進新能源汽車產業的發展,但也會對技術路線產生干擾,這就會導致在補貼退坡后涌現出很多行業問題。對新能源汽車企業和電池企業來講,應當盡快超越補貼的境界,將產品質量提升上去,形成品牌優勢。中國電動汽車百人會執行副理事長、清華大學教授歐陽明高也表示,隨著補貼的逐步退坡,電池企業要以提高商業競爭力為開發目標,減輕重量、減小體積、降低成本,在技術上取得突破。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