連續拋售阿里和GungHo巨額股份 軟銀在忙啥?
日本軟銀集團股份有限公司(SoftBank) 6月3日宣布出售阿里巴巴總額100億美元的股票。此外,它還將出售其在日本GungHo在線娛樂公司的大部分股份,這筆交易金額為730億日元(6.85億美元)。
本文引用地址:http://www.j9360.com/article/201607/294602.htm阿里股份出售一波三折
從6月1日至6月3日,軟銀連著三次調整了其出售阿里巴巴股票的金額。從79億美元到89億美元,最后升至100億美元。
6月1日軟銀稱,79億美元的減持計劃中,阿里巴巴將會回購約20億美元,4億美元出售給阿里巴巴合伙人;此外,軟銀成立了一個法定可轉換信托基金,發行50億美元可轉換債券,債券可在三年內轉換為阿里巴巴的普通股;另外5億美元則出售給一家大型主權財富基金。
軟銀公司表示盡管它出售了部分股權(持股從32.2%降至25%),但是它仍然是阿里巴巴最大的股東。此外,孫正義強調軟銀將會繼續加強與阿里巴巴的合作,共同尋求“合作機遇”。阿里巴巴也表示在戰略資金儲備充足的情況下,未來還會繼續增持自己的股票。
GungHo趁機脫離軟銀
6月5日,GungHo(日本手游開發商)買下軟銀集團所持約730億日元股票,約6.85億美金。
GungHo是風靡手游Puzzle & Dragon的開發商,它表示將從軟銀買回自己的所有股權。在6月3日到6月20日之間,GungHo將以每股294日元的股價回購這些股票,截止到上周五收盤,GungHo的股價是302日元/股。
據了解,軟銀今年3月份宣布將集團一拆為二,拆分后,其中一家公司專注于發展國內電信業務(包括寬帶和移動業務),而另一家則專注于打理軟銀在海外的投資業務。因為游戲并非核心業務,所以出售日本在線游戲公司GungHo的股票合情合理。
昔日帝國如今風雨飄搖?
軟銀在1981年由孫正義在日本創立并于1994年在日本上市,是一家綜合性的風險投資公司,主要致力IT產業的投資,包括網絡和電信。孫正義通過借貸的方式收購項目,進而建立起這個投資帝國,它從一個小小的計算機軟件分銷商華麗轉身變為一家全球科技巨頭,并曾被譽為“互聯網帝國幕后王者”。
2000年和2004年,軟銀分別以2000萬和6000萬美元入股阿里巴巴。阿里巴巴也成為軟銀創始人孫正義一生最為成功的投資。以阿里巴巴今天的市值計算,孫正義獲利近1000倍。
自從2010年起,軟銀花費720億美元,完成290個收購項目,其中包括印度的專車服務Ola和中國的滴滴出行。
可惜,軟銀的投資之路并非一帆風順。2005年左右,孫正義看好博客、網絡空間等產品。先是投資博客中國1000萬美元,又投資了號稱要打造中國版My Space的碰碰網,以失敗告終。接下來孫正義又看好社交網絡,但看走了眼,2008年軟銀投資人人網近4億美元,也是當時的單筆最大投資,但一度風光無限的人人網很快就讓位于微博和微信朋友圈。
軟銀為何頻頻忍痛割愛?
近年收購的Sprint Corp更是讓孫正義頭疼不已。
受收購美國移動運營商Sprint Corp一事影響,軟銀自2013年以來一直債臺高筑。為獲得Sprint控股權,軟銀出資220億美元,并在與美國兩大電信巨頭商Verizon和AT&T競爭中,繼續投入更多資金。但Sprint持續遭遇虧損及客戶流失。2014至2015財年,Sprint出現15億美元虧損;據《巴倫周刊》報道,2016財年Sprint會給軟銀帶來56.5億美元的負現金流。
據彭博社統計,軟銀當前總債務高達1082億美元。也因為負債過高,投資人看淡軟銀的未來。今年2月軟銀股價跌至自2013年收購Sprint以來的最低水平。軟銀目前的市值甚至低于其持有的阿里巴巴股份市值。
軟銀之所以出售股份是因為要調整公司的技術投資組合,降低債務規模,為將來的投資爭取更多的選擇權和靈活度。
軟銀的發言人Hiroe Kotera說道:“出售阿里巴巴股票的目的就是強化投資組合結構,為公司整體利益服務。而與GungHo公司的交易是我們成為國際公司的長期計劃之一。”
SMBC Nikko證券公司的分析員Satoru Kikuchi表示:“到現在為止,軟銀一直在收購,但是像今天這種出售股權的行為能夠減少負債,更有利于將來的投資策略。”
泥菩薩甘做雅虎的接盤俠?
雖然軟銀債臺高筑,純屬泥菩薩過江,但是仍有不少人猜測軟銀想要通過收購雅虎來提振Sprint的移動視頻業務。
這種猜測也不是空穴來風。畢竟軟銀是雅虎日本最大股東,持有近43%的股份。軟銀還擁有最適合收購并讓雅虎復興的首席執行官Nikesh Arora,在去年加入軟銀之前,他曾在谷歌工作了近十年。就自身而言,軟銀絲毫不畏懼浩大的“回收利用”工程。
其實,雅虎和軟銀的衰敗存在共通之處。它們體積龐大,缺乏內涵,就是我們所說的“虛胖”。
這類公司把希望寄托于通過并購創新型公司以取得高速增長,但是卻忽視客戶的實際需求和自身的創新研發。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