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D Touch還不夠好用?蘋果可能另有其謀
新技術的發展,不但能使消費者受益,而且能使行業領導者站在領先地位。這一點,在飛速發展的數碼設備領域尤為突出。因此,類似于蘋果這樣的巨頭推出新技術時,整個行業都會去研究模仿,以保持同行業發展一致的步伐。
本文引用地址:http://www.j9360.com/article/201604/289821.htm
目前已經有很多實例證明了行業對于蘋果新技術的跟進。如最早的視網膜高清屏,又如近期的指紋識別技術。但是,蘋果最新的3DTouch,卻不幸成為了一個“反例”。即使是信仰虔誠的果粉,面對這樣一項可能跨時代的技術時,亦很難表達清楚這項技術究竟在未來會以何種形式存在。然而,疑惑的不僅僅是消費者,就連競爭對手三星,在最新的旗艦S7上也沒有嘗試壓感屏。那么,3DTouch的未來,究竟是什么樣的呢?
事實上,3D Touch并不是蘋果首次運用壓力感應觸屏技術。最早是Apple Watch搭載了Force Touch,該功能的加入大大方便了用戶在Apple Watch較小的屏幕進行操作。接著,Force Touch又被運用到Magic Track pad2上(MacBook的觸控板也支持),允許用戶通過施壓于Magic Track pad2來提供更多的功能。如,輕壓加快視頻播放,預覽文件,重壓打開郵件鏈接等??偟膩碚f,Magic Trackpad2的Force Touch功能可以代替鼠標右鍵,提供了更豐富的交互功能。
隨后,Force Touch升級為3D Touch(支持3級壓感)運用在iPhone6s的屏幕上面,成為了iPhone 6s最大的亮點。但是,iPhone 6s的3D Touch主要的功能還是喚醒APP的快捷功能菜單。而小編認為3D Touch目前比較出彩的地方,也僅僅是輸入文字時按壓鍵盤可移動光標的功能。

相信有不少用戶覺得3DTouch目前應用的范圍著實有限。盡管3DTouch看起來能提高交互操作的效率,但3D Touch的使用場景的確屈指可數。因些,3D Touch并未帶來如同指紋識別技術一般的便捷,反而是按壓界面與用戶長久的使用習慣格格不入,注定其很難在短時間內為大眾接受。
那么,3D Touch就會這樣被淘汰嗎?
答案是不會。3D Touch注定會成為未來的主流功能,但絕不是現在。比較一下蘋果近幾年主推的技術,就很容易發現這樣一個事實。那就是大多目前公眾認為成功的技術,在推出初期就顯示出了成效,如視網膜屏,如指紋識別。這些技術,僅僅還上手幾周,消費者就會產生深深的依賴感。然而,對于那些可能很長時間才能顯示出成效的技術,如Siri,公眾普遍認為其是失敗的??梢哉f,公眾在短時間內沒有接受到有效的成效,則會對功能產生反感心理(這一點可以參考減肥健身),進而判定其是失敗的。

然而,類似于Siri以及3D Touch這樣的功能,成效的反饋期的確會很長。但是,絕不能判定其是失敗的。以3D Touch為例,公眾對其在調出快捷功能上的期待值遠遠不及其在游戲方面的作用。當開發者開發出殺手級的壓感游戲時,又有誰能否定3DTouch的未來呢?即使拋去游戲,3D Touch依舊有很多值得開發的地方。美國已經有團隊利用3D Touch開發APP里幫助中風者訓練手指。類似的功能還有很多。只要有開發者的支持,3D Touch的價值,遠遠超過國內手機廠商一味地賣弄硬件參數。

3DTouch稱重
我們都知道,當蘋果開發出新技術時,會將其推廣到所有的產品線上,或者研發組合式的交叉體驗,3D Touch也不會例外。根據最新曝光的專利,蘋果有意將3D Touch引入到Magic Mouse(蘋果鼠標)上。眾所周知,Magic Mouse不僅設有優雅,并且引入了手勢操作。一定意義上,Magic Mouse是一塊可以移動的觸控板(但真的很難用)。3D Touch的引入,為全新的MagicMouse帶來了類似于Magic Track pad2的升級,想必在便捷操作上會帶來全新的體驗。以后,快進影片或預覽圖片等功能僅在鼠標上就可完成,想想還是很激動的。

另一份專利則顯示,蘋果有意將3D Touch帶到Touch ID上,以實現更多的玩法。如通過不同的按壓力度,在解鎖的同時直接進入不同的應用,如輕壓進入相機,重壓進入微博。又如輕壓執行打開APP,重壓則執行彈出搖桿,以實現更好的游戲體驗。總之,腦洞越大,未來的可能性也是越大。
然而,開發者究竟會以何種方式,蘋果官方又會在壓感技術上提出哪些新的技術,我們尚不可知。幸運的是,我們有機會親眼見證這一技術走向成熟。想必,一定會很有成就感吧。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