集成電路產業供給側改革迫在眉睫
“在集成電路、半導體領域當中,不論是市場規模還是市場增速,我國集成電路產業均處于全球第一,但產業競爭力還相對薄弱?!痹?月24日舉行的2016中國半導體市場年會暨第五屆中國集成電路產業創新大會上,工業和信息化部副部長懷進鵬介紹說,隨著摩爾定律漸至極限,后摩爾時代即將到來,我國集成電路的市場驅動、創新要素、競爭格局正面臨著新的轉折點,產業也面臨著新的供需矛盾亟待解決。
本文引用地址:http://www.j9360.com/article/201603/288934.htm“十二五”期間,我國集成電路產業實現了平穩快速發展,市場和政府作用得到更好發揮,產業規模持續增長。數據顯示,2011至2015年,我國集成電路全行業銷售收入從1940億元提高到3609億元,年均增速達16.7%,其中集成電路設計業年均增速超過25.9%,成為帶動行業增長的主要力量。
與此同時,我國已建成8條12英寸芯片生產線,32/28納米邏輯制造工藝實現量產,先進封裝規模占封裝業比重接近30%,關鍵設備和材料產業化能力進一步提升。據統計,2015年智能手機芯片出貨量超過3億套,占全球市場份額的20%以上。此外,企業實力也快速提升,海思半導體、清華紫光分列全球設計企業第六位、第十位。
一方面,產業規模小,供給總量不足。據統計,2011至2015年,我國集成電路進口額從1702億美元提高到2299億美元,占全國進口總額的14%,與石油連續多年成為我國最大宗的兩類進口商品。
另一方面,產品布局存在結構性短板,市場需求復雜多樣與產品結構較為單一的矛盾突出。從全球集成電路產品的結構看,消費和通信類占比將近50%,工業控制、計算、汽車電子等占據了50%的市場。而我國90%的集成電路設計企業和設計產品都集中在消費類和手機芯片領域,且以中低端為主,在可靠性、穩定性要求更高的工業控制、汽車電子等領域,產品數量少、種類單一。
“面對跨國企業加緊布局工業互聯網、汽車電子、信息安全、物聯網、云計算等領域核心芯片,我國集成電路產業供給側結構性調整已迫在眉睫?!睉堰M鵬認為,“十三五”時期,我國集成電路產業發展要緊緊圍繞“中國制造2025”、“互聯網+”、大數據發展等重大戰略部署,堅持問題導向和目標導向相結合,落實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精神,推動我國集成電路產業加快轉型發展。
具體來看,首先要加強頂層設計,圍繞工業互聯網、物聯網、云計算等領域需求,研究編制重點領域技術路線圖,推動產業資本與金融資本協同發展,進一步完善供給和需求的產業政策;其次要集聚資源推動創新發展,提升消費類、通信類產品芯片層次,提升產品性價比,加緊布局工業控制、汽車電子、傳感器等芯片開發,發揮國家集成電路產業投資基金的引導作用,形成多渠道資金協同投入方式推動產業發展。同時,要強化產業協同創新能力建設,建設集成電路產業創新中心,組織實施“芯火”創新計劃,推動建立資源集聚、創業者培育和企業孵化的大平臺,支撐“雙創”發展。還要緊密圍繞產業迫切需求,加快高端人才的培養和引進,加快推動示范性微電子學院建設,搭建一批集成電路實訓基地。此外,在標準、知識產權、檢測體系等方面加強建設,引導資源整合,推進國際化合作,繼續為產業提供良好的環境和發展的空間。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