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小米用做手機的方式做VR?
VR這個在2015年就被炒熱的行業也同樣吸引了國內外大廠的參與,從上游來講英特爾、AMD、ARM這些芯片廠商都已經有了相關的產品,下游方面也有像傳奇、索尼這樣的大廠參與內容制作,而更多的像樂視、騰訊、暴風都進入到硬件設備與內容制作方面。
進入2016年后有更多的國內知名廠商宣布進入VR領域,比如像小米公司。雷軍在1月15日的年會上宣布進入VR領域,雖然沒具體說會以什么方式進入,也沒說會涉及哪個方面,但已經有業內人士表達,小米最好別涉及硬件,否則最難受的是那些創業型公司。

如果小米涉及硬件設備比如頭顯產品那么以小米一慣地作風,那就只有四個字“薄利多銷”。“價格屠夫”在智能手機行業里想到的只有小米,也的確是這樣的,從小米1開始價格就是小米公司贏得用戶的利器之一,這一點上讓很多大廠都非常頭疼,最后不得以進入價格戰。
但在VR領域中,從目前來講還不可能出現這種情況,原因有三:市場認知弱、體驗成本高、有一定技術門檻。
現在的消費者大部分對VR并不了解,更談不上有什么需求,整個市場有待開發,驀然進入如果產品效果不佳那就是一錘子買賣了,而現實中的確有這種情況出現。

VR內容無論是在游戲方面還是視頻方面要想獲得最佳的體驗效果,肯定會使用PC版頭盔,而一套PC版頭盔配上PC主機以及手柄配件最少要一萬元,這對于普通用戶來講成本絕對是高的。
在目前市場中的VR頭盔中一般有三種,移動版、PC版和一體機,移動版只是入門級產品一段時間內必會淘汰,在這三種里一體機的技術含量最高,而且目前還到不了量產級別,所以想單純山寨目前根本不可能。
基于以上三種情況,不僅是小米也包括其它一些大廠雖然都宣布進入VR,但實際動作不大也都在觀望之中。
雖然現在小米制作VR頭盔的可能性不大,但不代表未來小米不出自己的硬件產品,所以,對于現在的創業公司來講最好快速迭代產品積累用戶同時也是最關鍵的就是籌措資金,有糧才好過冬。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