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訪】美的:“工業4.0”的中國樣本
中國制造不可能永遠停留在物美價廉層面。
本文引用地址:http://www.j9360.com/article/201601/285309.htm事實上,這個世界從來沒有真正的“物美價廉”,價廉一定因為物不美。因此,物美價廉是個偽概念,是低端產品為自己尋找的美麗說辭。
德國人就直言不諱地說:我們從來不相信物美價廉。
中國扮演了將近二十年“世界制造中心”的角色,但是中國并未贏得與強大制造能力匹配的品牌地位。我們必須承認一個不愿承認的事實:中國制造與發達國家尚有不小距離。
而這一切,和我們未能建立先進的制造能力有關。在過去三十多年的時間里,“中國制造”意味著廉價——廉價的產品、廉價的勞動力。這個可以用來解釋為什么中國鮮有國際級品牌?以及為什么“中國制造”大多走低價路線?
這種狀況,到了必須改變的時候。應該說,中國企業今天所有的努力,都是為了消滅這個差距。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中國要想成為媲美德、美、日的制造大國,就必須實現制造業全面轉型升級。這是“中國制造2025”國家戰略的由來。
“中國制造2025”的路怎么走?答案是:從點突破開始,進而由點及面。
點突破需要模板,美的被公認為是中國制造高端化轉型的樣本企業。
關于中國制造業轉型,本人與美的曾有過一番深度交流。

問:你認為德國“工業4.0”和“中國制造2025”有什么不同?
答:二者本質上是一致的,都是為了實現制造業升級。所不同的是:一,我們的起點和德國不同,德國制造的1.0、2.0、3.0三個時代一個都沒少,我們差不多直接從工業2.0奔工業4.0,我們的產業基礎與發達國家尚有差距。二,德國工業4.0沒有提出時間表,但我們有,我們希望到2025年實現中國制造的全面升級,歷時大約10年。
問:2015年,中國企業推進機器人戰略的積極性非常高,不少企業發布了相關消息。你認為機器人戰略對于中國制造的最大意義是什么?
答:大多數人觀察機器人戰略的意義,習慣于從勞動力短缺、人力成本增加的角度出發。事實上,機器人替代人工還有兩層更重要的意義,一是勞動效率的提高,二是產品競爭力的提升。我認為后兩層意義更大。
把中國制造和發達國家對比你會發現,我們的差距主要表現在兩個方面,一是專利技術不足,二是勞動力素質有差距。不說前者只說后者。怎么解決勞動力素質低的問題呢?這個問題一直困擾中國企業多年。我們都知道德國產業工人素質很高,與德國完備、成熟的教育及培訓體系息息相關,中國產業工人大多來自農村,以初、高中生為主,上崗之前基本沒有接受過像樣的受訓。
還有,中國產業工人的敬業程度以及對精細制造的適應能力,與發達國家差距更明顯。我曾多次舉出過這樣的例子:同樣一堆零汽車部件,日本工人組裝出來的汽車比中國工人組裝出來的汽車壽命至少長三年。這三年,就是產業工人綜合素質的差距。
一旦實現機器人自動化生產,情況就完全不一樣了。大家都是機器人生產,機器人本身差別不大,所有生產環節均由機器人按照既定編程執行,出來的零部件幾乎沒有誤差,標準化程度非常高,大大弱化了人為的不確定性。中國機器人生產出來的產品,和德國機器人生產出來的產品,差別很小,于是,中國制造的競爭力將大大提高。
而且機器人不會鬧情緒,生產過程不受情緒干擾,產品質量穩定。
因此,提升中國制造競爭力的有效手段,就是機器人替代人工。所以,我們要站在戰略的高度看機器人計劃,看“中國制造2025”。
問:前不久,路透社、華盛頓商業周刊、雅虎德國等一眾西方媒體紛紛將目光投向美的,稱“美的中央空調已進入全自動化生產階段,成為全球工業4.0浪潮中迅速崛起的中國力量”。他們為什么會選擇美的作為觀察“中國制造2025”的樣本?
答:我認為以下幾個因素讓它們決定選擇美的作為觀察“中國制造2025”的樣本:
首先,中國是全球家電的制造中心,而美的是中國著名的家電企業。預計2015年美的集團營收達到1500億元,以規???,是中國最大的兩家家電企業之一。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