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灣沒有軟件人才的問題!年輕人請奮起
這一期,我想談談臺灣人才外流的問題,也分享在業界的實務心得。今年以來,媒體不斷報導臺灣人才外流的現象,根據筆者最近與大陸業界人士的交流經驗,這個問題確實存在。并且,這個人才移動的速度非常驚人。臺灣人才的流失正處于「主升段」。筆者在大陸從事教育訓練多年,課程中遇到臺灣朋友的比例,確實逐年升高。今年以來,這個比例更高。現在,在大陸進行企業內訓時,遇見臺灣同鄉朋友,已經是家常便飯了。
本文引用地址:http://www.j9360.com/article/184485.htm諷刺的是,臺廠與政府不約而同大喊「臺灣人才不足」。試問,既然人才不足,又怎么外流?讓我們來還原真相:問題核心是臺廠與政府人才政策失當。
宏觀來看,臺灣不是面臨人才不足的問題,而是人才政策的問題。臺灣談的人才問題,指的是本土人才數量的不足,這個不足是反應在「員工招募」的結果之上。但是,臺灣本土優秀的人才很多,特別是軟件人才,不但沒有不足的問題,素質之高也超乎老板們的想象。
所以,廠商反應的人才不足,說白了是吸引不到優秀人才,而不是優秀人才不足。應該要思考為什么人才或年輕人不愿進臺廠就業。同時,政府往人才培養方向去做,也解決不了根本問題。臺廠與政府的人才政策需要檢討。
筆者所談的人才政策,是指如何網羅頂級人才,借助他們打造企業的新競爭力。這和人力資源普遍在談的員工關系、教育訓練、招募、挖角等,是不同的思想。什么樣的人才政策,才能吸引優秀人才?讓我們向三星學習正確的軟件人才政策。
三星的人才政策一向做得很好,他是硬件與半導體業,擁抱開放軟件政策的學習典范。中國人講過幾句話:「舜發于畎畝之中,傅說舉于版筑之間,膠鬲舉于魚鹽之中,管夷吾舉于士,孫叔敖舉于海,百里奚舉于市。」出自《孟子?告子下》。這就是三星軟件人才政策的最佳寫照。
開放源碼社群上的高手很多沒有接受過正規的職業訓練,然而,他們是公認的天才。三星深知「生于憂患、死于安樂」的道理,所以經常保持高度的警覺心,對人才也特別重視。三星以海納百川的心胸,去挖掘、去吸納這群天才,因為三星相信,「天才可以拯救一家公司」。這就舜發于畎畝之中的道理。三星從1999年開始,就全面實行這種人才政策,無怪乎,三星的面板、DRAM、手機與軟件等,都有驚人的技術成果。
政府的人才政策不當,也反應在產業換血的問題上。五月初,Moko365 和 CTimes 合作舉辦了 Android Day 大會。大會邀請了多位大陸的專家來分享演講,與其說是專家,用「熱血年輕人」來形容更為貼切。幾位年輕朋友,都是網絡和軟件方面的八零后創業家。和他們聊天,可以很明顯地感受到創業的熱情,以及對技術的激情。
Android的出現,大陸產業是大贏家。我并不是從產品的角度下結論,而是從社會現象的角度來觀察。Android,它激起了全大陸年輕人的創業激情。從社會的角度來看,這是一股強悍的力量,這股力量將會不斷促進大陸的軟件與行動網絡行業的進步。GDP 反應了這個結果。
去年(2011)中國的 GDP 成長大約是 9.2%,根據麥肯钖的數據,網絡相關的產業,就貢獻了其中約 3% 左右。中國的經濟成長是有新血的。反觀臺灣,只能設法提升過去硬件產業的產值,透過出口來提升 GDP。
軟件、社群與行動網絡產業,在臺灣都是小范圍的成功,例如:單一公司的成功、個人開發者的成功,并沒有大范圍,也就是整體產業的成功。臺灣的產業看不到新血換舊血,這是人才的政策問題。 臺灣的GDP成長沒有新生力軍,十年后,產業無以為繼。
結論是,臺廠與政府需要思考對的人才政策,臺灣的軟件人才也請奮起,因為相較于大陸,臺灣的年輕人,普遍缺乏沖鋒陷陣精神,也少了創業激情。
本文由 CTIMES 同意轉載,原文鏈接: http://www.ctimes.com.tw/DispCols/cn/1208231123QY.shtml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