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需要有國際競爭力的領導企業
近來有關國內大型企業集團發展的新聞很多,尤其政府應該支持大企業或者是應該輔導中小企業的決策作法,引起許多的討論。尤其當談到產業西移或者財稅負擔,或獎勵措施而造成許多高科技企業實質稅賦偏低的狀況時,大企業集團似乎成了眾矢之的。
本文引用地址:http://www.j9360.com/article/184474.htm事實上,臺灣產業經濟歷經了數十年來的發展,過去以中小企業為主體的發展主軸,隨著經濟全球化與競爭國際化的挑戰日趨嚴峻,已然面臨所謂的「策略轉折點」的時刻。
過去臺灣經濟奇跡的形成,主要來自于征戰全球市場、充分發揮彈性與效率原則的中小企業。但近年來,許多企業已躍過成長過程中的瓶頸與考驗,茁壯為大型化或集團化的組織機構,并朝向國際化發展,在經營范疇與營運規模上,的確已呈現與過去中小企業截然不同的面貌。
以Business Week所作的全球信息科技一百大排名來看,若以公司年營收達3億美元以上,以營收、營收成長率、股東權益報酬率、投資報酬率、獲利等指針設算綜合排名為基礎,2005年全球信息科技一百強中,美國企業占一半以上,臺灣信息廠商則以占有12家企業居次,臺灣信息廠商以快速的營收成長以及資產報酬率和獲利能力而名列前茅,其中鴻海高居信息科技100強第二名。
但這樣是否就能與國際級的競爭對手抗衡呢?從競爭力綜合指針或許是,但若以營運規模以及全球視野來看,臺灣廠商的規模相對國際大廠事實上是小得許多,例如鴻海精密2005年總營收為162.37億美元,與IBM總營收970.26億美元、Samsung總營收715.85億美元、Nokia總營收382.85億美元、LG Electronics總營收377.73億美元等營收規模前十名企業相較,實在是小巫見大巫。由此觀之,臺灣現有少數的大型企業集團與數十萬家的中小型企業相比,雖然顯得大得與眾不同,但若是將競爭視野放諸全球市場的話,臺灣的大型企業在營運規模與國際型的大企業相比,著實顯得渺小。因此絕對有必要協助具有競爭力的企業擺脫區域市場的框架,朝向國際型大企業的規格來發展。
臺灣產業已到了轉型與升級的關鍵時刻,故不能只以過去的經濟奇跡或現有的經濟成果作為攬鏡自戀的對象,而更應借鏡國際間大型企業的策略思考方式與發展歷程軌跡,從中發現臺灣廠商的國際專業分工與比較優勢的所在,擴大臺灣企業在全球產業價值鏈上的深度與廣度,配合外圍互補性產業與中小企業的開發與輔導,來拓展具備以全球市場作為市場區隔的事業。
政府的產業經濟政策也應協助中小企業廠商不斷開發與創造新的專業利基,設法從既有的產業價值鏈中切割新的價值活動,協助具有競爭力的廠商建全其組織能力與管理制度,進一步培植臺灣產業的能力與實力,并借著能力與實力的精雕細琢與千錘百煉,促動臺灣產業經濟的再一次成長。
本文由 CTIMES 同意轉載,原文鏈接: http://www.ctimes.com.tw/DispCols/cn/0702121643MW.shtml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