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DSP和單片機通信的液晶顯示設計
摘要:在含有人機界面的數字化電源系統中,為更好地發揮DSP的強大運算功能,可采用DSP+51單片機的雙CPU結構,因而二者之間的可靠通信至關重要。在此介紹了TMS320F2812型DSP和MCS51系列單片機的一種通信方案的設計與實現,給出對應的程序,并描述在此通信基礎上實現的液晶顯示電路和結構。該系統具有硬件電路簡單、通信可靠、程序編寫簡單、界面友好等優點。實驗證明系統能完整可靠地實現了人機界面功能,具有較高的實用價值。
關鍵詞:串行通信;DSP;數字化電源系統;液晶
0 引言
隨著計算機和信息技術的飛速發展,數字信號處理技術得到了迅速的發展。數字控制使得電力電子變換控制更為靈活,在CPU計算速度允許的情況下,可實現模擬控制難以做到的復雜控制算法,設計者可以根據自己的系統需求,方便地更改控制器參數,即便是在控制對象改變的情況下,也無需對控制器硬件做修改,只要改變某些軟件參數即可,從而大大增強了系統的兼容性。隨著DSP的應用逐漸普及,用DSP取代模擬電路中的專用PWM集成電路,已廣泛應用于UPS和逆變器控制中。
作為智能化設備,液晶屏和鍵盤等人機交互裝置是數字化電源系統所必不可少的。而DSP的工作頻率較高,讀寫周期很短,主要用于處理實時性要求苛刻、算法復雜的關鍵性任務,例如對功率開關管的控制,數據采集、分析、處理等,而液晶顯示和鍵盤掃描的任務可由普通的51系列單片機來完成,而DSP和51單片機間的數據交流可采用異步通信方式,即系統采用雙CPU結構。
1 系統的結構原理
本文中所采用的DSP和單片機型號分別是TI公司的TMS320F2812和MCS51系列。在系統中,DSP實現與單片機的串口異步通信,單片機將用戶的原始設置數據傳輸到DSP,而DSP將采集到的實時數據信息返回給單片機,單片機不斷刷新液晶的顯示。系統的基本結構如圖1所示。
1.1 串口介紹
本文中DSP是基于串行通信接口模塊SCI實現通信的。SCI支持CPU與其他使用標準格式的異步外設之間的數據通信。SCI僅需要2根數據線進行數據傳輸,雖然傳輸速度不快,但已經能滿足一般的通信要求,而且外圍接口電路非常簡單。傳輸的數據長度在一定范圍內也是可變的。
MCS51系列單片機內部具有一個全雙工串行口,該串行口有4種工作方式,可以通過軟件進行設置,由片內定時/計數器產生波特率。串行口的接收和發送數據均可以觸發中斷,并含有接收、發送緩沖器SBUF,二者共用一個地址。
1.2 單片機與DSP的通信接口電路
SCI接口分為RXD和TXD兩個管腳,傳統的2個設備異步通信采用RS 232或RS 485的形式,須另配置對應的RS 232和RS 485驅動芯片。而本文所提及的采用雙CPU結構的數字化電源設備,DSP和51單片機位于同一設備內,距離較短,可省去RS 232和RS 485驅動芯片,采用2個CPU的RXD和TXD直接交叉連接即可。但需注意的是,由于DSP的工作電壓為3.3 V,而MCS51單片機的工作電壓為5 V,因此二者之間的通信電路需要進行電平轉換,如圖2所示。
在該電路中,單片機的TXD端電壓高于DSP的RXD端,故僅需要使用分壓電路,計算出合適的阻值即可滿足要求,而從DSP向單片機傳送數據時,需要提升電平,因而采用了光耦電路,將電平提升到單片機的工作電平。這樣就能以簡單的電路實現電平的轉換。需要注意的是,所采用的光耦速率要高于數據傳輸速率,這樣才能保證數據準確高效的傳輸,以免出現數據丟失。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