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一级爱做片免费观看欧美,久久国产一区二区,日本一二三区免费,久草视频手机在线观看

新聞中心

EEPW首頁 > 專題 > 我國平板顯示產業的主要問題

我國平板顯示產業的主要問題

作者: 時間:2012-07-10 來源:工業和信息化部軟件與集成電路促進中心 收藏

(1)規模和資金實力弱

本文引用地址:http://www.j9360.com/article/134449.htm

  與國際大廠商相比,我國平板企業在規模和資金上的差距較大。以為例,電子、LGD、奇美、友達和夏普是全球最大的5家面板制造商,這5家公司的出貨面積和出貨金額占到全球總量的近90%,每家企業在固定資產上的累積投資都超過百億美元,具有完整的上下游產業鏈、很強的規模效益和成本優勢。我國企業在規模、資金上與國外競爭對手的差距在一個數量級以上,導致在研發和設備投入、供應鏈管理及凈資產等方面的巨大差距,而且這種差距很難在短時期內縮小。與類似,松下、、LG在PDP領域保持領先,、LG、Sony在OLED領域優勢明顯。

(2)產品結構不合理

  目前,TFT-LCD和PDP技術進入低端產品過剩、高端產品制勝的階段,而國內企業缺乏高端產品技術,制約企業贏利能力的增強及研發投入的擴大。據DisplaySearch預測,從2009年至2015年,TFT-LCD面板的出貨額年均增長率可能僅有1%,中小尺寸LCD面板市場開始萎縮,只有大尺寸面板市場仍在增長。到2012年,40寸及以上面板的出貨量將占50%以上,70%以上的面板將在6代及以上的高世代生產線上生產,但我國還沒有完全掌握大尺寸LCD面板的生產技術,在未來競爭中處于劣勢。三星、LG、友達光電等企業正大力投資建設AMOLED生產線,率先占據高利潤的移動產品市場,我國僅在PMOLED上實現了產業化,主要生產中低端的小尺寸屏,還沒有成熟的AMOLED產品。

(3)關鍵材料、設備和技術受制于人

  我國平板顯示產業所需的關鍵上游原材料和設備大多掌握在日、韓、美、歐企業手中,國內企業不掌握核心技術和定價權,多是在進行加工和生產,賺點辛苦的加工費。這種情況并非平板顯示產業所獨有,而是國內很多其他產業的通病。如TFT-LCD所需的液晶、玻璃基板、彩色濾光片、偏光片多掌握日本、韓國、美國和臺灣企業手中,刻蝕機、曝光機等關鍵設備等掌握在日本、荷蘭和美國企業手中;PDP所需的熒光粉、濾光片、玻璃基板掌握在日本、韓國和美國企業手中;OLED所需的發光材料、玻璃基板、蒸鍍和旋涂設備掌握在歐洲、美國、日本、韓國企業手中。在專利方面,我國企業和研究機構的專利數只占全球平板顯示專利的2%左右。

  不掌握定價權,只能被動地接受國外企業的報價,大大壓縮了國內企業的盈利空間,而且還受到國外企業的專利費和價格戰的雙重打壓,出現國內面板企業虧損,國外上游材料和設備廠商賺錢的情況。

  上游的材料和設備往往是產業科技創新的源泉,掌握了這些先進技術,才能掌握發展的主動權,不至于被牽著鼻子走。近年來,我國企業在原材料上取得一定進展,但產品的產量和質量與國外廠商還有較大差距,應用的規模和范圍有限。

(4)產業鏈整合度低

  我國面板企業的內部配套少,原材料和零組件需要大量向供應商采購,既加大了采購成本,又存在供貨不及時的風險。這其中有國內配套企業分散,外商獨資或合資企業多等原因,也有下游面板企業的規模和資金有限,很難通過控股的方式對上游企業進行整合的原因。

  在產業鏈整合方面,韓國和臺灣企業為我們做了成功示范。如三星通過垂直整合建立供應鏈,與康寧合資生產玻璃基板,彩色濾光片、驅動IC、靶材、擴散膜、反射膜、PET膜等零組件和材料逐步做到內部供應,提高了企業的成本控制能力和抗風險能力。友達光電對一些上游零組件廠進行控股,投資生產濾光片的臺灣凸版和達虹、生產偏光板的達信、生產驅動IC的瑞鼎科技、生產背光模組的奈普和輔洋、生產CCFL燈管的威力盟。臺灣的群創并購奇美和統寶,組建的新奇美在規模和實力上超過友達光電。

  在臺灣地區的南科液晶園區,其產業配套率中,玻璃基板為92%、偏光片為73%、彩色濾光片為83%、背光模塊為97%、驅動IC為78%,但國內液晶生產線的本地配套率僅徘徊在30%左右。僅運輸成本一項,國內企業就比臺灣、韓國、日本企業高出不少。

  這種情況在近兩年有所改善,面板企業紛紛涉足上游的原材料和零組件。如海信和京東方投資生產LED背光模組,長虹聯合20余家企業開發PDP配套產品。在產業布局上,合肥、昆山等平板產業園區注重引入相關配套企業。

LCD顯示屏相關文章:lcd顯示屏原理


lcd相關文章:lcd原理


關鍵詞: TFT-LCD 三星

評論


相關推薦

技術專區

關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