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abless時代的尷尬
聯發科CEO蔡明介曾對這個問題表達過這樣的看法:“如果一家IDM廠的營業額超過50億美元,我相信他們依然可以維持自己的晶圓廠,但如果是二三十億美元以下的中型廠,恐怕就必須朝無晶圓廠的設計公司發展。”我這么理解這句話,因為IDM公司無法維持晶圓廠的運營,所以干脆放掉,言外之意就是不得不放棄。
當然,IC設計在整個電子產業中占據了非常重要的位置,可是僅有設計沒有晶圓廠,就無異于有米無鍋,這樣的話,即使是再好的“小站稻”也不能聞到讓人垂涎的米香。當前IC設計公司不少,可是擁有先進制程的代工廠卻可以數得過來,以至于出現了臺積電產能滿載的狀況。此刻,等待熬粥的人多,那只能排隊,而且隨時要承受“加工”漲價的危機。放棄晶圓代工廠難免要受制于人。
前幾天聽朋友說起他們公司做好了設計要流片,某晶圓代工廠已經把他們公司拖入黑名單,根本不接單,因為量太小,盈利太不樂觀。雖然是小公司的難處,但也可窺見行業一角。稀缺仍然是決定價格的關鍵因素。
現在再探討IDM和fabless哪種模式更好好像意義不太大了,因為現在許多公司都在慢慢轉向fabless,代工廠也在努力研發更先進的制程工藝。這其中主要是交易成本在起作用,因為IDM時代的交易成本高過了讓人代工的成本,所以fabless開始流行,有朝一日,當讓人代工的交易成本高過了IDM,產業就會重新回到IDM時代。交易成本是推動一切產業發生變化的根本動力。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