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特爾IDF2010,創新之我見
溫家寶總理在今年的政府工作報告中再次強調 “全面推進創新型國家建設”,我認為這確實是有利于中國未來發展的正確戰略選擇。以自然資源迅速消耗為代價的低效增長模式越來越不符合中國經濟持續健康發 展的要求,而創新正是國家解決這一矛盾的唯一方法。只有創新,才能實現可持續發展;只有創新,才能在國際競爭中處于領先地位;只有創新,才能實現人民有尊 嚴的生活。
本文引用地址:http://www.j9360.com/article/108280.htm我們知道,措施得當是確保戰略成功的關鍵。我們也欣喜地看到,從加入世界貿易組織到加強知識產權保護,從改革投資和法律制度到實施科技興國、教 育體制變革等等,這一系列舉措正推動著我們的國家朝著創新型國家的目標邁進。
一分耕耘,一分收獲。這些年來,實施創新型國家戰略的很多正確措施已結出累累碩果。比如,國家在研發投入方面的優惠政策、在知識產權保護方面的不懈 努力正幫助越來越多的本土企業通過加速創新與國內外研發合作來加快科技成果轉化,進而更好地融入國際競爭的浪潮。
以與國外研發機構合作為例,經過一段時間的發展,合作模式已從過去中方提供勞動力、土地、資源,外方提供技術的傳統模式向聯合開發、互利合作的新模 式轉變。英特爾對此有著深刻的感受——去年,我們對某一時間節點上英特爾在中國與國內伙伴的合作創新項目做過一個統計,我們驚訝地發現,英特爾與國內各個 機構有多達67個合作項目,承諾投資高達一億五千萬美元!
英特爾與本土機構的合作創新只是一個縮影,許多跨國公司都在中國設立了自己的研發中心,盡管他們處于不同的運行階段,但重要的是,他們都選擇了在中 國發展,長此以往,無疑會對整個創新型國家的生態系統建設發揮不可估量的作用。
關心英特爾的人都知道,我們現在在中國主要有兩個研發中心,一個在北京——英特爾中國研究院,另一個在上海——英特爾亞太區研發中心。兩個研發中心 擁有1000多名中國工程師。他們的日常工作與創新型國家的生態系統建設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系——
首先是與大學院系、研究員、學生們的合作,比如,我們的專家和國內知名高校的教授一起開發滿足創新要求的新課程,指導實習生開展研發實踐和創新研 究,并為未來走向創新發展做好準備。
其次,英特爾的研發人員還積極為IT業內人士、學校教師和社區里的孩子提供培訓,因為我們都明白人才才是創新性國家建設的基石和原動力。通過”英特 爾未來教育項目”,我們與國家教育部和相關部門合作,在中國培訓了超過一百五十萬名教師,大約有1億名學生從中獲益。
其三,英特爾與本土企業的合作規模及深度也在持續強化——我們正在共同為消費者提供創新的服務、開發適合中國市場的創新型產品。即將開幕的每年一度 的英特爾信息技術峰會(IDF)就是這樣的一個平臺,我們通過它把對產業趨勢的分析和把握與業界進行分享,”一枝獨秀不是春,百花競放春滿園”,創新永遠 不是孤立的,只有通過合作,才能更有效地將技術轉化成產品,更好地為消費者服務,形成持續發展的生產力,進而推動產業的升級。
在推進創新型國家戰略的眾多舉措中,自主創新顯然是值得強調的——但如果我們片面地理解和執行這一戰略,卻也可能會帶來一些消極影響,如國外參與者 被排除在外、技術的自由流動受到限制、國際合作停止等等——而政府作為企業的守護者和支持者,如何在政策制定與執行等層面確保穩健平衡,并積極鼓勵各類企 業和人才在創新研發上的協作與共贏,就顯得尤為重要——如果因為執行的偏差,使我們與建設創新型國家的大好機遇擦肩而過,我想可能沒有比這更可惜的事了。
那么,還有些什么別的方法能確保中國在當今全球經濟中保持持久的創新力和競爭力呢?以下這些問題值得我們每個人深思:與跨國公司的合作會不會阻礙自 主創新?問題是不是出在本土公司對合作產生的研發成果進行商品化時出現了滯后的狀況或經驗上的缺失?我們能不能一方面大力推動合作創新,同時,加緊推動本 土企業的創新成果市場化?一個不爭的事實是:中國已經有不少本土公司與跨國公司有廣泛的合作,同樣獲得了巨大成功。事實證明,他們正是通過把世界各地最優 秀的人才和最佳的想法集合在一起,才孵化出最佳的成果。英特爾的成功也是這樣,我們的研發團隊分布在世界各地,合作創新是我們最基本的工作模式。我們還可 以問一問,我們是否真正有了有效的機制來充分利用國外和本土的資源(例如風投),以幫助本土公司把好的主意通過研發轉換成市場需要的好產品?還有,我們是 否有足夠的孵化中心去培育那些優秀的主意,讓它們開花結果?抑或現有的許多中心還只是個擺設并沒有被充分利用?另外,那些有才華的教授和學生是否有良好的 環境和機會去合作、創新,為實現創新型國家發揮了應有的作用?
還有很多類似的問題出現在我腦海中。
我的結論是:只要我們不斷改善創新機制和創新環境,大膽迎接和實踐各種創新方式,中國一定有能力實現建設創新型國家的偉大目標!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