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Gartner 2024年新興技術成熟度曲線收錄的25項顛覆性技術分為四大領域:自主AI、開發者生產力、全面體驗以及以人為本的安全和隱私計劃。Gartner杰出研究副總裁Arun Chandrasekaran表示:“隨著企業的關注重點繼續從基礎模型轉向可提高投資回報率的用例,生成式人工智能即將越過期望膨脹期。這一趨勢正在加速自主AI的發展。”在報告中,Gartner的新興技術成熟度曲線顯示,生成式AI正在期望膨脹期和泡沫破裂低谷期的邊緣線上。同時顯示生成式AI距離生產成熟期的時間在2-5年,也就是說
關鍵字:
生成式AI gartner AI技術
IT之家 8 月 21 日消息,微軟公司今天發布了 Phi-3.5 系列 AI 模型,其中最值得關注的是推出了該系列首個混合專家模型(MoE)版本 Phi-3.5-MoE。本次發布的 Phi-3.5 系列包括 Phi-3.5-MoE、Phi-3.5-vision 和 Phi-3.5-mini 三款輕量級 AI 模型,基于合成數據和經過過濾的公開網站構建,上下文窗口為 128K,所有模型現在都可以在 Hugging Face 上以 MIT 許可的方式獲取。IT之家附上相關介紹如下:Phi-3.5-
關鍵字:
微軟 生成式AI Phi-3.5
全球工業物聯網廠商研華科技宣布,采用Phison的aiDAPTIV+專利技術,為生成式人工智能(Generative AI)提供開創性的邊緣AI服務器解決方案。AIR-520 Edge AI Server采用AMD EPYC 7003系列處理器,集成了SQ ai100 AI SSD、NVIDIA RTX GPU卡、Edge AI SDK和NVIDIA AI Enterprise,提供了一個可立即部署的解決方案。大型語言模型(LLM)等生成式AI工具正通過自動化數據組織、檢索和分析改變企業知識管理,提高生產
關鍵字:
研華 生成式AI 邊緣AI 服務器
生成式人工智能(Generative artificial intelligence,簡稱「生成式AI」)工具ChatGPT問世19個月,你的工作還在嗎? 高盛證券4月推估,全球有4分之1的工作會被AI取代,約是3億個可自動化的全職工作。首當其沖的就是工作內容可以使用生成式AI「一鍵完成」的職務工作者,像是基礎的數據判讀者、基礎軟件工程師、基礎繪圖師和翻譯等。中國媒體《時代財經》推測,原本蓬勃的游戲美術產業,已有半數美術設計師被裁減。「以前1張概念原圖需要1、2周制作,現在AI生圖,同樣質量的圖片,幾天就
關鍵字:
軟件工程師 AI 生成式AI
世界知識產權組織日內瓦時間3日發布《生成式人工智能專利態勢報告》顯示,2014年至2023年,中國發明人申請的生成式人工智能專利數量最多,遠超過美國、韓國、日本和印度等國。 2014年至2023年,全球生成式人工智能相關的發明申請量達5萬4000件,其中超過25%是在去年一年出現的。生成式人工智能允許用戶創建文字、圖像、音樂和計算機程序碼等內容,為一系列工業和消費產品提供動力。2014年至2023年間,中國的生成式人工智能發明超過3.8萬件,是排名第二的美國的6倍。報告顯示,生成式人工智能已遍及生命科學、
關鍵字:
生成式AI 專利申請
從 Celestial AI 到 Taalas,這些初創公司都在嘗試挑戰 Nvidia。
關鍵字:
生成式AI
近日,英特爾與端到端Serverless(無服務器)生成式AI和增強型分析方案提供商Aible合作,為企業客戶提供了創新的解決方案,助力其在不同代際的英特爾?至強? CPU上運行生成式AI與檢索增強生成(RAG)用例。此次合作包含了工程優化和基準測試項目,顯著增強了Aible以低成本為企業客戶提供生成式AI結果的能力,并幫助開發人員在應用中部署AI。在雙方的通力合作下,該可擴展、高效的AI解決方案可通過高性能硬件幫助客戶迎接AI挑戰。英特爾數據中心與人工智能事業部高級首席工程師Mishali Naik表示
關鍵字:
英特爾 至強處理器 Aible 生成式AI 工作負載
人工智能(AI)浪潮來襲后,各國瞄準商機爭相發展生成式AI,而英國憑借名校聚集與美國科技大廠投資等優勢,迅速成為歐洲生成式AI第一大國。 創投公司Accel近日針對歐洲及以色列的生成式AI新創公司,進行統計發現,英國是生成式AI新創公司最多的國家。上述地區一共有221家生成式AI新創公司,其中多達30%在英國,另外有14%在德國,13%在以色列,11%在法國,6%在荷蘭。生成式AI是能靠大量數據訓練AI模型來創造文字、圖片、影片及其他數據的技術,例如OpenAI推出的ChatGPT聊天機器人。英國之所以成
關鍵字:
英國 生成式AI
2023年,生成式AI在科技領域異軍突起。隨著ChatGPT獲得了巨大的成功,亞馬遜、微軟和谷歌等公司紛紛加快步伐,掀起了一股創新浪潮,以重塑企業和用戶利用科技提高生產力的方式。生成式AI已在制藥和法律等多個領域取得了顯著進展,但這只是一個開始。根據麥肯錫的調查,中國企業人工智能與業務相結合的能力有很大的進步空間,當前只有9%的中國企業可借助AI實現10%以上的收入增長。只有當企業走出實驗階段,開始在實際應用中更廣泛地使用生成式AI時,其真正的作用才能更好地展現。但是,想要將生成式AI的價值最大化,企業必
關鍵字:
生成式AI 算力需求 小芯片
訓練生成式人工智能(GenAI)神經網絡模型通常需要花費數月的時間,數千個基于GPU并包含數十億個晶體管的處理器、高寬帶SDRAM和每秒數太比特的光網絡交換機要同時連續運行。雖然人工智能(AI)有望帶來人類生產力的飛躍,但其運行時能耗巨大,所以導致溫室氣體的排放也顯著增加。根據《紐約時報》報導,到2027年,人工智能服務器每年的用電量將達到85至134太瓦時(terawatt),大致相當于阿根廷一年的用電量。為了應對日益加劇的能耗挑戰,AI處理器的供電網絡經歷了多代的進化。這種全面的演進發展涉及電路架構、
關鍵字:
生成式AI 功率密集 計算應用 VICOR
2024年中國臺灣五大行業有近兩成比例,有意愿或相關行動導入生成式AI,而AI的不同應用發展,正改變著企業的流程、產品創新、商業模式與生態。本文綜觀AI產業,就不同面向探討產業動態與分析市場供需變化。根據資策會產業情報研究所(MIC)調查,2024年中國臺灣五大行業有意愿島如生成式AI或相關行動的比例已達到19%,其中金融保險業高達25%、制造業為22%。面對生成式AI正在快速改變企業的流程、產品創新、商業模式與生態,企業必須能夠實時掌握生成式AI應用發展,以及審慎思考如何導入AI技術來提高效益,并且快速
關鍵字:
生成式AI 軟硬件 數據中心
作為人工智能產業的引領者,NVIDIA相信,有了來自邊緣的所有實時數據以及對這些數據的理解能力,AI應用就成為了能夠與真實世界互動的智能體。邊緣智能行業應用空間廣泛,尤其是在制造業、政府、電信、醫療等重點領域,敏捷連接、實時業務、數據優化、應用智能、安全與隱私保護成為這些應用的核心需求,邊緣智能將成為實現行業數字化轉型的關鍵。隨著商業神經網絡的成熟,物聯網設備的普及以及并行計算和 5G 的進步,我們現在能夠通過強大的基礎架構來實現通用機器學習。企業應該把握良機,將 AI 應用于他們的營業場所并依據實時洞察
關鍵字:
202406 NVIDIA Jetson 生成式AI
5月12日我們在朋友圈里發表了“論中美在人工智能領域的差距”的評論中我們首次提出目前以Transformer算法為核心的自然語言處理的生成式AI,在取得突破性的應用成果的同時,由于Transformer算法沒有擺脫人工神經網絡的圖靈機不可解的NP問題的綁架,因此超大模型的計算引起了能源的危機的社會的熱議。針對注意力機制的計算,巨大的矩陣乘法不是唯一的解,因此可以通過邏輯推理模型可以線性的求解,通過低能耗就可實現目前的生成式AI的應用效果。果不其然來自加州大學圣克魯茲分校等機構的研究者證明了 “MatMul
關鍵字:
生成式AI 低功耗生成式AI
市場對于大模型的情緒已經從2023年底的自我懷疑調整至今天的信心滿滿,熱情高漲。這一方面得益于行業用戶對大模型的積極投入,另一方面也得益于大模型能力本身的提升。冷靜思考今天的大模型發展態勢,IDC認為這只是大模型發展的中間態,未來走向何方,并沒有確定性答案。大模型熱潮下的冷思考01基礎大模型能力差距縮小真正原生的多模態大模型還沒有面世,視覺大模型、多模態大模型是未來幾年值得關注的前沿技術。而大語言模型領域的競爭則日益激烈。在諸多維度上,中國的大模型已經超越了GPT-4的能力,而就本土大模型來說,不同模型能
關鍵字:
生成式AI
在近期舉辦的2024大中華區高管交流大會上,Gartner發布了利用生成式人工智能(GenAI)重塑業務模式的五步走戰略。調研顯示,GenAI正在推動業務模式的創新和轉型,相關技術包括潛在的未來顛覆性技術,如BloombergGPT,一個用于金融自然語言處理(NLP)的高性能大語言模型(LLM);還包括看似普通但極具影響力的實例,例如人工智能(AI)圖像生成器在跨境電商中的應用。這些圖像生成器簡化了創建、調整和展示產品視覺效果的過程,以滿足全球不同受眾的需求,徹底改變了跨境電商與顧客建立聯系、開展業務、完
關鍵字:
生成式人工智能 生成式AI
生成式ai介紹
您好,目前還沒有人創建詞條生成式ai!
歡迎您創建該詞條,闡述對生成式ai的理解,并與今后在此搜索生成式ai的朋友們分享。
創建詞條
關于我們 -
廣告服務 -
企業會員服務 -
網站地圖 -
聯系我們 -
征稿 -
友情鏈接 -
手機EEPW
Copyright ?2000-2015 ELECTRONIC ENGINEERING & PRODUCT WORLD. All rights reserved.
《電子產品世界》雜志社 版權所有 北京東曉國際技術信息咨詢有限公司
京ICP備12027778號-2 北京市公安局備案:1101082052 京公網安備1101080201247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