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芯片產業復蘇前夕仍難合力脫困
和手機、液晶行業的情形一樣,日本芯片制造商們也走上了集體突圍之路。
本文引用地址:http://www.j9360.com/article/99398.htm9月16日,NEC電子與瑞薩科技(RenesasTechnology)宣布,雙方將于明年4月合并,組建全球第三大芯片制造商。iSuppli的數據顯示,瑞薩科技與NEC電子合并后將成為全球第三大芯片制造商,僅次于英特爾和三星電子。
上一財年,瑞薩科技、NEC均出現不同程度的虧損。并且,由于NEC電子壓縮生產、研發和勞動力成本的幅度不及銷售額降幅,因此將連續第五年出現虧損。該公司曾于今年7月表示,在截至6月30日的季度內,共計削減250億日元生產和研發費用,并計劃在本財年內將凈虧損額削減89%,至90億日元。
NEC電子與瑞薩科技合并僅僅是日本芯片生產商尋找合力的一個縮影。9月10日,日本媒體報道,日本幾大電子和芯片制造巨頭正在開展合作,努力開發出應用于消費電子設備的新型低功率處理器。小組成員包括富士通、東芝、索尼、松下、瑞薩科技、NEC、日立和佳能等。日本經濟產業省將提供30至40億日元以支持該項目。
日本芯片生產商在經濟震蕩時期的抱團取暖,這已不是第一次。不過,類似行為的次數多了就不禁讓人懷疑,日本芯片行業是否進入了持續衰退期。
失去的“十年”
20世紀80年代,世界上最大的三個半導體公司都在日本,全球PC所用的日本芯片一度占到全部芯片數量的60%,以致日本有些政治家盲目自大,認為日本到了全面挑戰美國的時候,全世界也都在懷疑美國在半導體技術上是否會落后于日本。
但就當時全世界半導體市場而言,日本的半導體工業集中在技術含量低的業務上,如存儲器等芯片,而高端的芯片工業,如計算機處理器和通信的數字信號處理器則全部在美國。上世紀80年代,英特爾甚至停掉了內存業務,將這個市場完全讓給了日本人。當時,日本半導體公司在全球市場大賺特賺,日本人一片歡呼,認為它們打敗了美國人。
好景不長,新舊世紀之交,日本芯片的“體弱多病”逐漸顯現,即便是全球經濟打了個噴嚏,對日本也不啻為一次寒流。2001年,日本五大芯片制造商業績滑坡的狀況相繼浮出水面,在季報虧損的風暴中,日本大型芯片企業幾乎無一幸免。專家指出,移動電話、個人電腦等信息技術關聯產業出現的世界范圍內的結構性衰退,是把日本大公司擊落下馬的主要原因。
隨后,芯片生產商進行了新一輪結構調整、裁員。日本芯片生產商抱團取暖的消息也傳出來。據當時《日本經濟新聞》報道,包括NEC、三菱電機、東芝和富士通在內的日本11家大型電子企業決定,共同出資設立生產下一代芯片的合資公司,以便在國際市場上與咄咄逼人的美韓等國同行進行競爭。
類似的情況也出現在2005年。此時的日本芯片業不僅增長速度慢于全球水平,其市場份額也不斷下滑。用“跳水”來形容日本芯片業績的下滑也并無不妥。繼松下、三洋相繼宣布大規模裁減半導體部門員工后,日本第三大半導體生產商NEC電子公司也難逃厄運,股價曾一度創歷史新低。
不久,東芝、日立以及瑞薩科技三家日本公司又宣布成立芯片聯盟,三家公司共享半導體生產資源。據當時官方文件透露:聯盟研究了如何通過合作提高芯片產量,并且更為合理配置旗下的工廠資源。另外,三家公司考慮了建立一家新合資半導體公司的可能性。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