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為:人才國際化與“去英雄主義”
時光倒流至1999年,華為總裁任正非1999年與新員工的一段調侃式對話,至今仍耐人尋味。
本文引用地址:http://www.j9360.com/article/96789.htm新員工:“我是剛畢業的,我感覺很多優秀的人才都出國了,你怎么看待這件事?”
任正非:“華為公司都是三流人才,我是四流人才。一流人才出國,二流人才進政府機關、跨國企業,三流、四流的人才進華為。只要三流人才團結合作,就會勝過一流人才,不是說三個臭皮匠頂一個諸葛亮嗎?”
10年后的今天,這場“三流人才”與“一流人才”的戰爭,以令人驚詫的戰果印證了任正非當年的預見——占據人才優勢的歐美廠商,如北電、諾基亞-西門子、阿爾卡特-朗訊、摩托羅拉,紛紛陷入或破產或巨虧的頹勢之中;相比而言,處于人才劣勢的中國公司華為,繼2008年取得42.7%的逆市增長并穩穩進入全球系統設備“前三”之列后,其在金融危機的余波中,今年預計仍能保持30%的業績提升。
與此同時,華為也以其20年的實踐,打破了“誰是優秀人才”的狹隘界限。
一方面,曾經以“三流人才”自居的華為,已事實上成為華南乃至中國企業的黃埔軍校,圍繞著華為總部所在地深圳而生的一批新生代的優秀民營企業——騰訊、邁瑞醫療、深圳宇通等公司,正在受惠于華為培養的人才,在這些公司的研發或營銷團隊中,“華為軍團”甚至時常達到近1/3規模。騰訊一位高管人士曾對本報說,“難以想象,如果沒有華為,深圳難以造就今天的騰訊。”
另一方面,華為也開始從母體之外引入國際的血液。今年7月14日,前北電高管、負責北電EMEA(歐洲、中東和非洲地區)業務的總裁蒂姆·霍金斯(Tim Watkins)出任華為西歐副總裁,負責華為在西歐地區的銷售和市場。公開資料顯示,他已是華為近期引入的第二位北電高管。此前原北電的WiMAX網絡和系統產品線主管查理·馬丁(Charlie Martin)已經接受華為邀請,出任華為北美區CTO。
華為以何種“育人”以及“馭人”之術將一支數萬人的本土軍團打造成一支能征善戰的國際之師?在全球金融危機背景下,她會加入“人才抄底”的大軍嗎?她又如何控制自己融入全球化浪潮的節奏?7月28日,面對外界的種種好奇,華為向本報回應了相關問題。
57%:海外員工本地化率
“由于受到金融危機的影響,許多國際知名企業或機構都在裁員,市場上出現了大量人才,這對于想吸納人才的企業和機構來說,是個非常好的機會,華為也不例外。”對于本報有關華為是否會在金融危機當下“抄底”人才的追問,華為如此回復。
華為的策略,開放而又克制。
一方面,華為公司以相對積極的態度隨時準備捕捉吸納國際人才的機會。華為近年來國際市場發展迅速,不斷加大對海外本地員工的聘用力度。華為官方數據顯示,華為海外本地員工的聘用平均每年增長15%以上,截至2008年底,華為近8萬名員工中,海外員工已超過22000人,其中海外本地員工超過12500名,海外員工本地化率達到了57%。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