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土半導體產業政策現懸念:原18號文明年到期
業界期待新18號文
本文引用地址:http://www.j9360.com/article/94782.htm已經拖延至少兩年多的半導體產業替代政策——新18號文,或許將以一種尷尬的方式“逼迫”自己出臺了。
原18號文,即《鼓勵軟件產業和集成電路產業發展若干政策》,2010年底將正式到期。如果新的替代政策繼續擱置,本土半導體產業的發展將出現政策“真空”狀態。
兩日前,工信部電子信息司司長肖華在深圳一次平板顯示與彩電產業CEO峰會上公開表示,新18號文件,已擬出征求意見稿,正式出臺指日可待。
“這段時間,對它的關注、討論確實又多了起來,除了原有政策適應期限外,我想應該也跟目前的整體產業環境有關。”昨天,賽迪顧問半導體業分析師李珂對CBN記者說,確實到了非出臺的時候了。
李珂的另外一個身份,是中國半導體行業協會信息交流部主任,交流的聲音在他這里,聚集得越來越多。
原18號文明年過期
原18號文的優惠部分,主要集中在其中的增值稅的“即征即退”政策部分。原文規定,“自2000年6月24日起至2010年底以前”,對增值稅一般納稅人銷售其自行生產的集成電路產品(含單晶硅片),按17%的法定稅率征收增值稅后,對其增值稅實際稅負超過6%的部分實施即征即退。而且,所退稅款由企業用于研究開發集成電路產品和擴大再生產,不能作為企業所得稅應稅收入。
這一內容在政策全文中的第41條也做了強調,而第48條則對本土設計企業在海外生產的產品實施優惠稅率。
但2004年7月14日,中美簽署了《關于芯片增值稅問題的諒解備忘錄》。2005年4月廢止了上述兩條內容。由于它們一直被半導體企業視為最直接、最具可操作性的優惠政策,這一調整導致企業抱怨不斷。
“新的替代政策,2005年就開始醞釀、制定,相關部委尤其是當時的信產部一直也在努力推進文件進展。”李珂說,之后推出的132號文(專項基金),即為補救措施之一。不過,由于基金額度不足10億元人民幣,平攤給相關企業,缺乏實效。截至目前,這一局面已過去5年之久。
更為完善的18號文替代政策當然一直在醞釀。2006年初,原信產部副司長丁文武對CBN記者表示,它被列入了國務院當年立法計劃,屬一類法規。2007年7月1日,新文件原本打算正式出臺,但因其中所涉財稅政策部分需國家財政部審核,當年未能正式公布。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