漫談中國電子工業的發展(下)
筆者今年在本刊連續發表的三篇文章,前后有關產品是集成電路、平板顯示器和太陽電池,它們實際是代表了電子元器件前進的三波潮流。
本文引用地址:http://www.j9360.com/article/94494.htm集成電路業應抓住最后發展機會
電子基礎技術主要指電子產品所用元器件,集成電路是其主要代表,歐美稱為“工業的石油”,日本稱為“農業的大米”,重要性可見一斑。
日本、韓國、臺灣地區都在集成電路上下足工夫,日本于1966年開始生產集成電路,比美國晚了5年,在LSI DRAM時落后1-2年,而到VLSI DRAM生產時,日本便趕上并開始超越美國,前后用了約15年時間,并在上世紀80年代一度成為世界第一半導體生產大國。韓國1977年開始生產集成電路,比日本又晚了11年,以三星公司為代表也是主打DRAM,大約只花了10多年時間,無論產品的技術水平或生產水平,都已可和日、美相抗衡,成為世界第三大半導體生產國,今日三星已無可爭議地成為世界DRAM第一大公司,在世界10大半導體公司中是僅次于Intel的第二大公司,成為電子業界學習的典范,李秉哲的言論三星公司學到做到了。
我國臺灣省是在轉讓當局“電子所”的技術而于上世紀80年代先后成立了以聯華電子(1981年)和臺灣積體電路制造公司(1987年,簡稱臺積電)為代表的集成電路產業。被稱為“臺灣集成電路之父”的張忠謀(原TI高級主管)當年入主臺灣體積電路制造公司之時,臺灣半導體業可說仍是一片荒原,公司成立之后帶動了臺灣半導體業投資熱潮。正如宏基公司創始人施振榮所說:“臺積電公司是催化劑,將半導體業一片荒原點化成綠洲。”臺積電改寫了游戲規則,主營代工業務,成為該行業世界第一公司,聯華緊跟其后為老二,它們另辟蹊徑,搞成特色。不但在世界上站住了腳,而且很受業界尊重。
中國集成電路上手不晚,只比日本晚2年,1968年即有集成電路生產,但一直政策不穩,投資不足,產品不明,問題多多,始終處于落后狀態。發展至今,成了世界集成電路第一消費大國,2007年市場計約880億美元,占世界生產的三分之一。而據統計,本國2008年集成電路生產僅略有增長,達1246.8億元人民幣(約合183億美元),占消費值的21%。投資不足問題更為嚴重。據報道,中國近5年的投資約共70億美元,只能建2條300mm生產線。消費很大,生產很少,投資又小,這門工業何以生存?加之面臨經濟衰退,無怪近日海外有分析家說,中國集成電路業有”broken”之危,或有危言聳聽之嫌,但確可引起居危思危的警醒。
當今世界集成電路產業在世界金融風暴下翻身落馬,幾家著名市場調查公司都認為今年將下降20%以上,甚至更壞,可能超過2001年的慘跌32.5%的幅度,陰霾重重。世界半導體業正站在十字路口,廠商不得不努力尋求再生之道。今日集成電路中的主要產品CPU和存儲器(以DRAM和NAND閃存為代表)都已被Intel(約占80%的市場占有率)和三星(分別占30%和40%)所壟斷,據說連第2大公司都出現生存危機,新公司當然更難切入。
表1 世界集成電路的發展
資料來源:SIA,2009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