陜西光伏與半導體照明產業涅槃重生
把“小太陽”安置在山頂后,每到夜晚就把鳳縣照耀的如同白晝,使晚間羌族歌舞成為當地一大旅游賣點的人造“太陽”,其實就是一塊大功率的太陽能光伏與半導體照明產品。4月初,國家科技部、發改委、工信部相關人員還到那里實地考察,對這個極具創意的點子很感興趣。遺憾的是,這塊“小太陽”購自南方某市,而非來自90年代率先研發出國內首塊太陽能電池板的陜西本土。
本文引用地址:http://www.j9360.com/article/93914.htm近期,陜西省曾分別組團赴山東、江西考察光伏產業,最終形成的《陜西省太陽能光伏產業調研報告》中,一組數字觸目驚心:80年代末,我省與山東包括光伏產業在內的電子信息行業年產值均為300億元左右,如今卻發生了巨變,我省該產業年產值僅500億元,而山東已高達6000億元。許多原先跟跑陜西的“小兄弟”,早已把陜西遠遠地甩在了后頭。
“起早趕晚集”陜西落遺憾
其實,陜西在光伏與半導體照明行業有著很好的基礎。省內的西安交通大學、西安理工大學,是國內最早從事太陽能光伏研究的單位,且在太陽能電池材料及組件方面都取得了豐碩的研究成果。國內最早的太陽能電池技術,就是在西安交大太陽能電池研究所成功研發,但卻因缺乏產業化條件,不得已將專利技術轉讓給無錫尚德電力。如今,無錫尚德電力已發展成為年產值200億元、目前國內最大的太陽能電池生產企業。
言及此,曾多次參與省內光伏產業發展政策決議的陜西電子信息集團規劃部部長千學著惋惜地說,陜西省具有發展半導體照明產業的良好基礎,早在“一五”期間建設的國內一流光電企業大多聚集在陜西省。如,西安理工晶體科技有限公司1961年研制成功我國第一臺工業生產用單晶爐以來,目前已成為國內單晶爐及其它晶體生長設備研發與制造的核心企業,產品國內市場占有率在70%以上。西安電子科技大學微電子學院在LED產業上游中的MOCVD設備和外延片生產長擁有多項技術專利,目前在國內的技術綜合水平處在第一。銅川麟字特種電源有限公司,也是全國技術領先的超高亮LED電源生產廠家,50W、100W、200W大功率發光二極管屬國內獨家制造。然而,不爭的事實擺在了面前:起勢早且良好的陜西光伏與半導體照明行業的發展,如今已遠遠落后于深圳、上海、浙江、甘肅等起步較晚的省市。
金融危機凸顯西部生機
光伏發電是利用太陽能級半導體電子器件有效地吸收太陽光輻射能,并使之轉變成電能的直接發電方式,是當今主流的太陽能發電方式。光伏產業由于原料、市場和設備等上游和銷售下游90%依靠國際市場,“兩頭在外”的局面,致使我省該產業成為了此次金融危機的重災區。中投顧問產業研究部數據顯示,截至2008年底我國已有350家光伏產業組件企業歇業倒閉,幸存者僅剩下約50家。但同時也有調查表明,國際光伏發電行業連續10年增速保持在50%左右的高增長。
陜西省相關統計數據顯示,去年第四季度以來,全省工業增長出現大幅回落狀況,傳統產業遭受金融危機重創,推動產業升級、從新興產業中尋找新的經濟增長點,已成為西部地區的必然選擇。加之我國西部地區有著豐富的光熱資源,為太陽能光伏產業發展提供了廣闊空間。因此發展光伏發電、LED照明,具有高效節能等優點,恰逢其時。
西部各省也早已積極備戰:聯合國工業發展組織國際太陽能技術促進轉讓中心落戶蘭州。2008年我國首座光伏并網荒漠電站在甘肅武威建成,我國最大的太陽能光伏并網電站現正在敦煌開工建設。四川樂山市提出,將把現有太陽能光伏產業的原材料多晶硅的年生產能力,從2008年的4560噸,提升到今年的近1萬噸,打造一個世界知名的“硅谷”。陜西省政府從2月到4月也多次召開專題會議,研究將發展光伏與半導體照明產業作為陜西重點產業,力求重整優勢基礎,尋求產業突破。去年1月27日,我省與中國電力投資集團公司(中電投)簽訂能源開發戰略合作框架協議,中國電力投資集團公司所屬子公司西北分公司(黃河上游水電開發有限責任公司)與西安國家民用航天產業基地簽訂1000兆瓦太陽能光伏電池生產項目入區協議。江蘇、云南等省份,亦將數個大型并網光伏發電項目遞交至國家發改委。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