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勃華:科學地發展我國太陽能電池產業
我國太陽能電池產業雖然發展很快,但技術進步卻不明顯,創新能力不強,自主創新的核心技術很少,產品的總體質量不如歐美日等發達國家和地區,包括設備制造在內的總體技術水平與發達國家有比較明顯的差距。為此,在擴大行業規模的同時,應把更大的力氣花在全行業的技術進步(包括技術標準的進步)方面。
本文引用地址:http://www.j9360.com/article/93902.htm我國太陽能電池產業雖然發展很快,但技術進步卻不明顯,創新能力不強,自主創新的核心技術很少,產品的總體質量不如歐美日等發達國家和地區,包括設備制造在內的總體技術水平與發達國家有比較明顯的差距。為此,在擴大行業規模的同時,應把更大的力氣花在全行業的技術進步(包括技術標準的進步)方面。
近年來,隨著能源短缺、環境污染等問題的日趨嚴重,太陽能電池因其清潔環保、可再生的特點獲得了良好的發展機遇,各發達國家紛紛制定光伏發電的鼓勵政策和龐大的光伏工程計劃,為太陽能電池產業創造了巨大的市場空間,將其導入了一個難得的高速發展時期,并進而帶動了上游多晶硅材料和太陽能電池生產設備的快速發展。近10年里,全球太陽能電池產業規模擴大了35倍,據有關機構統計,2008年,世界太陽能電池產量已達5456MW,組件產量已達6791MW。
受國際市場拉動,我國太陽能電池產業同期也出現了迅猛增長,2002年以來我國太陽能電池產量的年均增長速度超過了100%,2008年太陽能電池產量已突破2000MW,繼2007年之后繼續保持全球市場份額第一的地位,多晶硅產量也已突破了4000噸。一批太陽能級硅及光伏企業快速成長為行業的領頭羊,薄膜太陽能電池等新技術的研發和產業化嶄露頭角,太陽能電池生產線和部分多晶硅生產用關鍵設備已立足于自主研發和生產,上下游產業鏈本土化進程日益加快。與此同時,太陽能電池產業已成為全國許多地區的發展重點和投資熱點,即使是在當前國際金融危機的大環境下,投資和發展的熱情依然不減,且有方興未艾之勢。
于是,一個嚴峻的問題就非常現實地擺在了我們的面前:面對產業蓬勃發展、大批企業和大量資金流向太陽能電池產業的形勢,面對因國際金融危機引發的市場需求萎縮、自身核心技術的缺失、循環經濟水平的薄弱和盲目無序建設等產業發展中暴露出來的問題,如何才能科學地、理性地發展我國的太陽能電池產業,使我國太陽能電池產業走上可持續發展的健康軌道?
針對上述問題,筆者認為,應重點把握好以下三個方面的工作:
統籌兼顧同步推進產業鏈建設
晶硅太陽能電池產業鏈包括硅材料制造、生產線設備制造、硅錠/硅片制造、電池制造、組件制造、戶用系統或聯網系統制造、應用市場。對于目前以晶硅太陽能電池為主的我國太陽能電池產業來說,產業鏈中最薄弱的環節是硅材料制造和國內市場應用這兩頭,也就是有的專家所說的“兩頭在外”的問題。面對上述問題,必須發揮各方面的力量,總攬產業發展的全局,協調發展、統籌兼顧,充分調動一切積極因素,妥善處理各種關系,建立健全相對完善的產業鏈,并使產業鏈各環節之間達到并保持平衡、協調,打破材料和市場兩頭在外的格局,才能實現產業的可持續發展。
一是要在科學、合理、適度的前提下,支持有條件的地區和企業發展多晶硅材料,盡快解決多晶硅材料大量進口的問題。近3年來,我國多晶硅產業一步一個臺階,已經取得了驚人的進展。在太陽能電池產業以100%以上的速度持續增長的前提下,我國多晶硅材料產量與國內市場需求之比已從2006年的不足10%增長到20%左右,更大的生產能力正在逐步形成并得到釋放。因此,我們有理由對我國多晶硅產業的產量有一個比較好的預期。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