摩爾定律氣數將盡?
運行了半個世紀的摩爾定律,是否在幾十年中曾經被誤解,被神化?是否在現有的市場中已經被上網本這樣的事物顛覆?在互聯網的云計算時代,是否走向崩潰的邊緣?
本文引用地址:http://www.j9360.com/article/93509.htm英特爾每年都要為它發明的摩爾定律苦惱一陣子.英特爾苦于爭辯摩爾定律的壽命.它一會說,定律永遠有效;一會又說,還能撐上幾年.而最新的表態,則出自英特爾全球董事長貝瑞特.“在今后15年里,這一定律仍會發生作用.”幾日前,貝瑞特在北京的IDF上公開演講時說.貝瑞特下月即將退休,他顯然不是在隨意發出預言.看上去,摩爾定律已陷入“卡桑德拉式”的厄運預言中了.
摩爾定律瀕臨破滅
貝瑞特的表態顯然十分委婉,聽上去覺得,定律還有很長的壽命.15年,對個人來說,畢竟不是一瞬.
但IBM研究員Carl Anderson就十分不客氣.上周,他直白地說,摩爾定律已到盡頭,即將失效.理由是,各行各業呈爆炸式成長的時代終將告一段落,先是鐵路,后是航空業,如今輪到半導體產業了.
更為專業的技術人士,則將失效理由歸結為材料與技術的極限,而不在于工藝本身.
制作芯片現有材料是硅.它由50年前的美國人發明.之后美國仙童公司的諾伊斯(之后創立了英特爾)、德儀公司的基爾比發明了集成電路.1965年,摩爾開始宣揚其定律,一般的敘述如此這般:每過18個月,單位面積上的晶體管數量增長一倍,而價格不變.
1971年,英特爾首個微處理器僅集成2000多個晶體管,而2008年最新的45納米產品則集成高達2.05億個晶體管.
半導體產業研究專家莫大康對CBN記者表示,為了降低功耗與制造成本,深度集成仍是行業努力的方向,但這不可能永無止境.用作絕緣材料的二氧化硅,已逼近極限,如繼續縮小,將導致漏電、散熱等物理瓶頸,數量集成趨勢終有終結的一天.
紐約州立大學奧爾巴尼分校教授Alain Kaloyeros說,耗電增加、發熱難題日益加劇.他嘲笑說,現在芯片每個單元產生的熱量,超過了舊式的蒸汽熨斗,以后 “不希望用筆記本電腦去熨褲子”.
事實上,2008年,英特爾推出45納米工藝前,已備受質疑多年.不過,借助材料突破(替代二氧化硅),它渡過了難關,打通了進軍32納米、22納米的道路.
但這只是暫時的高興.新材料在22納米之后,也將遭受同樣的問題.事實上,2005年3月,貝瑞特在美國IDF演講中也已透露,傳統工藝“設想達到的極限”將是5納米,超越這個極限,將遭遇電流泄漏等難題.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