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寨手機走紅的背后力量
中國手機市場發生了一系列劇烈的變化,行業競爭激烈,價格戰時常發生,市場集中度和產品集中度不斷上升,導致終端廠商利潤率下降,多家國內廠家倒閉或退出市場。但同時山寨手機行業異軍突起,與外資品牌、國產品牌三分天下,成為中國手機市場上一支不可忽視的力量。
本文引用地址:http://www.j9360.com/article/93043.htm手機的垂直分離驅動手機產業產生上述變化的潛在力量是行業的垂直分離。垂直分離理論最早由GeorgeStigler(1951)提出,闡述了產業生命周期和和產業鏈結構的倒U-型動態關系。此理論建立在Smith勞動分工受到市場容量限制的假說之上。幼稚產業開始時,產業結構往往是垂直一體化,但因產量太小,行業無法支持專業公司和中間產品的市場。當行業進入成長期,隨著市場規模的擴大和競爭的加劇,企業外包部分生產,分工程度提高,產生中間產品市場,產業結構成熟變為垂直分離。當行業進入衰退階段,市場萎縮,垂直一體化程度上升。
產業的本地化(localization)、集群化(clustering)加速了垂直分離過程。深圳華強的手機產業集群就是個例子。深圳華強北路作為山寨手機的集散地,聚集了20多家手機賣場,從手機到鍵盤、顯示屏、耳機等各種零配件,各種款式和型號應有盡有。眾多企業在特定地理空間的聚集,能擴大市場范圍,從而使企業的縱向分解變得有利可圖。產業的本地化、集群化有助于形成共享專業技術人才和勞動力市場,同時有助于降低運輸成本和其他交易費用。
產業垂直分離過程中另一個要素是外購的交易成本減少,比如產品制作程序的趨同、零配件的標準化,和標準的平臺型中間產品的出現。比如Intel的微處理器作為標準平臺型中間產品的出現,加速了PC產業垂直分離的過程,PC市場產生巨大變革。
當產業上游需要巨額固定投資,而下游進入開放、競爭激烈時,更易產生垂直分離。手機行業的上游產業是基頻、內存、射頻等芯片,需要高技術投入和巨大固定投資,大部分依賴進口,生產這些產品的國外企業毛利潤率稍高。手機行業下游的低門檻,加速了垂直分離現象。
支持中國手機行業垂直分離的最重要證據體現在產業鏈中各種元件出現了成熟市場,幾乎每個手機生產環節都擁有10家以上供應商,基本是完全競爭市場。上游產業因需較高的技術含量,毛利潤率稍高。下游產業進入門檻低,競爭激烈,大部分企業毛利潤率不到10%。
手機元件可以分為四大類。主動半導體元件,占手機成本的50%以上,包括基頻、內存、射頻等芯片,歐美廠家占據主導地位,也是毛利率最高的領域,平均毛利率在30-40%之間。被動元件,主要包括電容、電感和電阻等,主要供應商是日本和臺灣廠家,該行業毛利率大約在10-20%,日本廠商的毛利率略高。結構件,主要是手機外殼和PCB板,行業毛利潤率小于10%。功能元件,包括顯示屏、電聲元件、振動馬達、電池、天線、攝像頭等。顯示屏分為面板和模塊。國內絕大多數廠家都是模塊廠家;面板廠家大多是臺灣和日韓廠家,廠家的毛利率大約為10%。電聲元件行業毛利率不到7%。
手機行業垂直分離的第二個證據體現在行業領導企業的大規模外包代工現象和關閉工廠。比如明基、諾基亞、摩托羅拉相繼關閉了在德國的工廠。諾基亞轉型成一個軟件公司,手機制造外包給富士康和比亞迪。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