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板電視勁吹綠色風 企業打起節能之戰
在近日舉行的08年中國平板電視市場發展座談會上,中國電子技術標準化研究所張素兵博士介紹,為響應“綠色奧運”以及“節能減排”的方針,國內外各品牌的平板電視產品都開始以環保、健康訴求消費市場。《電子信息產品污染控制管理辦法》實施一年以來,平板電視廠商如松下、海信、創維、TCL、LG、三星等的環保意識、誠信和法律意識明顯提升,對近期開展的平板電視能耗、RoHS認證的實施給予了大力配合。
本文引用地址:http://www.j9360.com/article/85239.htm節能型產品被大力提倡,平板電視企業如何應對?又有哪些企業會在這場“節能戰”中勝出?
耗能問題凸顯
中國彩電產業即將步入平板電視普及消費階段,節能問題日漸突出。截至2007年底,中國城市居民家庭平板電視保有量達到1500萬臺,中國平板電視步入普及消費階段。居民消費呈現大尺寸、一戶多臺的趨勢,而新型的平板電視耗電量卻比傳統顯像管CRT彩電高出很多。平板電視屏幕大、能耗高的問題正在凸顯。
今年中國的液晶電視銷量可達到1000萬臺,如果這1000萬臺電視每天工作4小時,每年就多消耗29億度電,相當于幾個大型火力發電廠年發電量的總和。平板電視已經成為繼空調、熱水器和冰箱之后的第四大高
能耗家用電器。
據了解,針對彩電能耗,國內目前的標準是《彩色電視廣播接收機能效限定值及節能評價值》GB12021.7-2005,從2006年3月1日正式實施,要求所有待機能耗高于9瓦、能效指數高于1.5的CRT彩電產品不得進入市場銷售。但該標準針對的主要是CRT彩電,而平板電視并未納入這個范疇。
而且,該能效標準只規定了待機狀態下的耗電量,并沒有規定在開機狀態下的耗電量。然而,盡管平板電視的待機耗電量與CRT差不多,但其開機耗電量卻比CRT高出不少。
企業節能之戰
隨著“綠色奧運”的口號滲透到各個領域,具有環保、節能等優勢的平板電視也日益受到廣大消費者的青睞,降低平板電視能耗無疑將成為中外平板電視制造企業新的競爭砝碼。
事實上,國內外電視巨頭早已看準這個趨勢,紛紛推出各自的節能技術。索尼目前所有產品已經具備了節電要求,夏新、海信等國產品牌則通過設置獨立的電源開關或待機電源來減少待機能耗。TCL已經向日本瑞薩科技進行了自然光技術成果授權,而在國內銷售的部分平板電視也采用了此種技術。
在日前召開的廣州中國平板電視市場發展座談會上松下方面有關人士表示,將全面推進“綠色奧運”理念。據介紹,自2006年以來,松下已實現了所有等離子屏的完全無鉛化生產,松下還成功研發出42英寸高效率省電全高清等離子顯示屏,其發光效率等同于以往產品而耗電量僅為以前的一半。此外,東芝從生產到制造各個環節全部符合歐洲RoHS標準。
國產品牌在環保節能方面也不遜色,均體現出綠色環保概念。海信通過在核心技術領域的一系列重大技術突破,率先解決了這一難題,并推動著節能減排技術在平板領域的廣泛應用。據了解,6月5日世界環境日當天,海信推出高清節能等離子TPW5029D,實現了較普通等離子功耗銳降46%,首次從整機層面根本解決了能耗問題。
江南證券分析認為,海信是國內最具發展潛力的彩電企業,海信新研發的新一代大屏幕高清等離子電視,通過自主模組和節能技術的應用,實現了節能47%的效果。據稱其正在研發的大尺寸LED背光源液晶電視,節能效果將更加突出。
新標準亟待建立
技術創新可使轉型中的彩電工業節能降耗成為現實。要提高能源利用效率,縮小與國際先進水平的差距,科技進步是關鍵。
國際電工委員會IEC將出臺新的電視機能耗標準,適用于液晶和等離子顯示屏,并將移動影像也包含在新的測試標準里。也就是說,新標準不是停留在待機能耗的問題上,而是要能夠測量電視機開機狀態的平均能耗。
據了解,目前IEC已獲得來自英國、美國、荷蘭、澳大利亞和日本的視頻測試材料,并以此為目標材料進行探討研究。
澳大利亞正在建立適用于平板電視的最低能效標準和節能等級評定制度。澳大利亞溫室辦公室委托咨詢公司提出一份討論文件,一旦這份討論文件通過,從2008年10月開始,澳大利亞將對市場上達不到規定標準的電視機實施禁售。而在目前國內平板電視能耗標準缺失的情況下,如果上述國際標準出臺,將極大地影響中國彩電企業的出口競爭力。
如果IEC等世界性組織和澳大利亞等國家一旦出臺上述標準,歐美極有可能援引這些標準并以此構筑壁壘,屆時必然會沖擊中國產品的出口。
中國電子視像行業協會會長、TCL集團董事長李東生建議,國家通過平板電視節能技術的研究、開發、推廣,促進新型彩電節能新技術、新工藝、新設備的廣泛應用。行業協會也要牽頭,幫助行業內企業引進和消化吸收國外先進的節能技術,同時大力推廣國內企業成熟的平板電視節能新技術。
2008年之后平板電視無疑將成為今后中國彩電出口增長的新動力。隨著環保節能成為全球矚目的焦點,液晶和等離子大屏幕彩電的能耗情況無疑將成為全球彩電企業競爭的砝碼。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