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半數當公務員 “博士就業新動向”背后的問題
中國的博士培養速度過快,已超過美國成為世界上最大的博士學位授予國家,和以前博士畢業后九成以上在高校和科研院所工作不同,現在博士就業出現新動向,半數以上進入政府,當上了公務員。
首屆全國地方大學發展論壇在上海大學召開,國務院學位辦主任楊玉良院士透露了上述新動向。
從以前九成以上博士畢業后都會留在高校或科研院所,到現在半數以上進入政府部門當公務員,博士生就業“風向”的改變,絕對是一只值得解剖的麻雀。
近年來,公務員熱再度升溫,不僅考公務員成了大學畢業生的第一選擇,許多碩士、博士生也趨之若鶩。這固然與大學盲目擴招、大學生就業困難有關,但更深層次的原因在于,政府占有大部分社會資源,必然會吸引大量的人才資源。
雖然,高學歷、高素質人才報考公務員,可以有效推進公務員隊伍結構的優化和素質的提升,對于提高政府的行政執法水平,加強公務員的整體隊伍建設能起到不可低估的作用,但由此衍生的問題也值得警惕:國家機關對優秀人才的吸引力過大,不利于人才流動到企業、科研機構等一線單位,不利于人才流動到基層崗位。從某種意義上講,所謂的“博士就業新動向”,不過是強勢政府對人才進行“抽水”的表征。
在成熟的市場經濟國家,企業是國家競爭力的根本,也是高學歷、高素質人才的大本營,另外一個就是高校和科研院所;而公務員職位,根本不需要集納如此多的高學歷人才。2006年,全國政協委員朱成鋼曾在“兩會”上發出呼吁:人才要留給企業。他說:“政府工作就是依法行政,只有在高技術、對專業要求高的領域才需要突出高學歷人才,比如信息科技、金融領域中的行政管理人才,其他崗位本科、甚至專科就夠了。”
在許多國家,當公務員更注重的是基層經驗與實際能力。對普通人來說,公務員是值得追求的職業,但對于高學歷、高素質的“金領”人才而言,財經領域才是他們馳騁的“草原”,也只有這里才能提供豐厚的薪水。
“物盡其用,人盡其才”,對一個國家來說同樣重要。好人才不能全讓政府拿去,如何降低公務員崗位的“含金量”,讓高學歷、高素質人才回流到企業與社會,使之發揮更大的作用,顯然應該引起全社會的思考。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