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大校長為博士生"叫窮" 稱待遇低影響培養質量
資料圖:2007年1月12日下午2點,北京大學2007年春季博士碩士學位授予儀式在百年紀念講堂舉行,北大1087名學子喜獲春季碩博學位。圖為北大校長許智宏為應屆博士畢業生授予學位。中新社發王春華 攝
在昨(26)日舉行的“中國研究生教育發展研討會”上,北大校長許智宏為博士生待遇太低鳴不平,“中國的研究生、特別是博士生的待遇太低了!”這一說法得到了不少高校研究生院負責人的認可。
昨日,北京大學研究生院在紀念北大研究生教育90周年紀念活動中,舉行了“中國研究生教育發展研討會”。
許智宏說,現在研究生的待遇太低了,迫使有些研究生不能將精力放在研究上。有的要在外面做家教,這影響了研究生的培養質量。
北大現在將理科博士生每月的待遇提高到1000元左右,文科更低些。復旦大學研究生院常務副院長顧云深則用“非常可憐”來形容目前博士生的待遇。他說,歐洲的博士生都有一份類似工資水平的收入。
另外,南京大學研究生院副院長許鈞批評說,中國的研究生教育追求整齊劃一,“統一標準,統一模式,沒有一個多樣化的發展。”西安交通大學研究生院副院長陳花玲稱,教育部應該在專業設置上給學生更大的自主權和彈性,“給學校一定的設置專業的權力”。
上海交通大學副校長印杰說,目前研究生的創新意識和創新能力不行。他認為,現在的研究生普遍沒有把自己當成創造知識的主體,他們對導師依賴特別多。“學生叫導師為老板,這樣一來,學生就把自己定位成了打工者。”(記者郭少峰)
學位辦主任楊玉良:中國博士生待遇過低
國務院學位辦主任、中科院院士楊玉良在會上提出,當前我國博士生的生活過得“不體面”,他提倡提高博士生的生活待遇。據楊玉良院士介紹,中國博士生的月收入大約在1000元至1200元左右,與法國的每人每月800歐元、德國的每人每月1200歐元差距很遠,這樣的局面直接導致眾多家庭經濟條件并不寬裕的優秀學生不得不在碩士畢業后及早就業,或申請獎學金出國留學。
“許多優秀人才無法留在中國的科研第一線,由于經濟條件等原因影響了博士生的生源,這是一種隱性的教育不公平。”楊玉良院士建議,上海可以率先考慮提高博士生的生活待遇,吸引更多人才從事科研工作。清華大學生物科學與技術系教授、中科院院士王志新對楊玉良院士的觀點表示贊同,他希望上海能在全國做出榜樣,探索出一條高等教育改革之路。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