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晶硅投資再現熱潮 技術與質量成為急待解決的問題
近幾年來,傳統能源價格飛速上升,全球變暖等因素使太陽能光伏產業發展迅猛,作為其上游的市場表現強勁,多晶硅價格一路上漲。國際國內產能擴張迅速。據統計,全國有近40家的企業宣布多晶硅產業,宣布的總產能接近8萬噸,并已有十幾家企業開工建設多晶硅生產線。但是,由于國外一直在多晶硅領域才與封鎖,我國的多晶硅產業處于起步階段,核心技術缺乏,生產成本高,產品待提高是目前面臨的主要問題。
本文引用地址:http://www.j9360.com/article/81859.htm分析:
一、多晶硅行業周期性強,太陽能光伏產業引發多晶硅項目投資熱潮
根據應用領域,多晶硅主要分成電子級(EG純度11個9)多晶硅,作為單晶硅原材料,應用于半導體芯片的生產;太陽能級(SG純度6個9)多晶硅,用于切割硅片或者生產單晶硅,應用于太陽能電池芯片的生產。
多晶硅行業是一個周期性行業,其項目建設周期一般為15-18個月。2001-2002年,因全球半導體行業景氣度下降,導致電子級多晶硅暴跌到35-45美元/千克,近幾年來,傳統能源價格飛速上升,全球變暖等因素使太陽能光伏產業發展迅猛,作為其上游的多晶硅市場表現強勁,多晶硅價格一路上漲。太陽能級多晶硅現貨價格自2005年始從55美元/公斤開始節節攀升,在2006年到達200美元以上,受下游產能擴張材料供不應求影響,至2007年12月市場現貨價格摸高至400美元/公斤,至今市場價格維持在300美元以上。
多晶硅的供不應求而導致的價格上漲,帶動國內大量資本關注或直接投資多晶硅產業。據統計,全國有近40家的企業宣布投資多晶硅產業,宣布的總產能接近8萬噸,已有十幾家企業開工建設多晶硅生產線,預計2011年中國能夠形成3萬噸左右的生產能力,相當于2007年全世界的總產量,呈過熱狀態。
二、質量和成本是主要競爭因素
全球95%的多晶硅產能和技術掌握在7大廠商手中,國際廠商工藝成熟,而我國多晶硅產業處于起步階段,2005年,中國的多晶硅產量只有80噸,2006年增長到287噸、2007進一步增長到1000噸。目前,國際廠商的成本在25-30美元/千克;而國內廠商成本在50-60美元/千克,國內廠商不具備成本優勢。
與此同時,國內廠商的產品質量亟待提高。20多年來,美國、日本、德國一直實行技術封鎖和市場壟斷,并將多晶硅作為戰略物資,嚴格控制供應量,導致價格飛漲,國內相關下游企業開工能力不足四成,嚴重影響我國信息產業和新能源產業的發展。另一方面,我國太陽能并網發電價格政策尚未出臺,市場發展緩慢,所以我國高純硅產業鏈的主要下游市場在國外。產品質量是參與競爭的重要保障。
多晶硅是高門檻,高投入行業,目前,國內廠商在產品純度上還有差距,在部分還原和氫化技術上有待提高。否則,隨著全世界范圍內,多晶硅產能的急劇擴張,未來供大于求時,國內的多晶硅行業將壓力重重。
三、風險提示
如前所述,多晶硅是高門檻、高投入行業,我國近幾年才開始大規模發展,未來要取得長足的發展,可能很大程度上要依靠政府政策的扶持。國家可以以企業為載體,組織多晶硅研發人員集中優勢突破某一項多晶硅關鍵技術,并把這一技術應用到這些企業,幫助企業提升自己的國際競爭力。
因此,銀行應重點關注有技術、產業基礎和政府扶持的企業。例如,以洛陽中硅高科技有限公司、新光硅業、峨嵋半導體為代表的主流企業,洛陽中硅在國家產業政策的引導和支持下,以中國有色工程設計研究總院為技術依托,經過多年技術攻關,解決了大規模產業化中一系列工程化難題,核心工藝有重大突破,主要裝備成功自主研發。這樣的企業才有能力參與國際競爭。
多晶硅項目技術復雜,工藝參數多,許多項目不能達產,銀行應規避此類技術不成熟的項目,此外,多晶硅是高污染項目,銀行應規避忽視環保的企業,因為它們將有被政府強制關停的風險。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