聯電看準CPU和閃存市場機會 有意多方出擊
——
聯電首席執行官胡國強稱聯電“難以忽視”發展迅速的閃存市場,因此計劃在NAND、NOR和SRAM領域追逐訂單,但不會涉足DRAM(內存)市場。胡國強不愿透露具體細節,但暗示聯電不會在目前激烈混戰的閃存產品市場涉足過深。
“NAND和NOR的價格起伏太大了,所以我們對此不得不深思熟慮,”胡國強在接受采訪時說。“很明顯,高端、高密度領域很具挑戰性,需要的投資很大而技術變化速度也更快一點。”
胡國強承認NOR閃存產品市場的機會有限,這可能導致他們會擴大在嵌入式NOR閃存市場的業務,即類似于他們和Cypress Semiconductor在今年三月時達成的協議。Cypress計劃將自己0.13微米S8嵌入閃存技術和下兩代嵌入式閃存技術都轉讓給聯電。此外,聯電還將為Cypress生產更先進的SRAM,成為業界首個用65納米處理技術生產的同類產品。
在CPU領域,看起來聯電采取了一種較聰明的做法,避免了參與正處于流血價格戰的CPU市場所必需的重大資源投資。“坦白說,如果將目標定在臺式機用的高端絕緣硅技術,這個目標對我們來說比較難以達成,”胡國強說。“所以我們會使用標準CMOS(bulk-CMOS)技術,生產性能較低的處理器。”
聯電目前正開發一種65納米的絕緣硅工藝,預計今年內推出。“我們相信順著這條路走下去的將是32納米,屆時絕緣硅的重要性將越來越大,所以從技術開發的角度來看,我們需要有這種知識和經驗,”他說。
聯電還計劃今年下半年為幾個客戶試產45納米技術,而嘗鮮使用這種先進技術的有FPGA生產商和圖形芯片設計商。另外,手機芯片設計者為了降低成本,也會迅速采用45納米技術。“(采用45納米技術)肯定會有高性能和低能耗這些邊際效益,但最主要的原因還是降低成本,”胡國強說。
和在向130納米轉移時一樣,胡國強稱45納米的升級也充滿挑戰,原因在于采用了新的材料和設備。聯電在130納米技術上遭遇了比主要對手更多的挫折,但在90納米上他們又恢復了元氣。“由于有130納米的慘痛經驗,行業現在謹慎得多了。不過在我看來,45納米成功的機會比以前要高得多,”他說。
雖然現在的風氣是組團開發新工藝,但聯電將繼續走獨立開發的道路。“技術開發并非團隊運動,”胡說。“組團開發有自己的限制,因為每家公司都有自己的優先任務。”
盡管如此,胡國強稱集成器件制造商(IDM)和晶圓廠未來會更緊密合作是不可避免的,原因是新工藝的開發和晶圓廠的建設成本越來越高,但不等于要共同開發,反而是共同開發工藝和產品標準,確保設備能在通用晶圓廠中大量生產。
胡國強還談到了晶圓代工廠行業的整合問題,稱這種陣痛是必需的。聯電目前正密切留意一些表面看起來似乎毫無關系的發展項目,例如三星擴大晶圓代工業務的可能性、印度對芯片制造業表現出來的濃厚興趣以及中芯國際(SMIC)推出的“芯片廠租用”模式等。“現在出現的一些事情結果如何還有待觀察,”他說。“但我真是覺得在成熟工藝上產能過大了,因為在過去幾年里,中國大陸等地方一擁而上興建了多座晶圓廠。但現在他們應該意識到,建廠很容易,找到訂單滿足產能才是難事。”
胡國強稱聯電希望“臺灣政府”能批準他們加強與子公司“和艦科技”的合作,借此提高自己在大陸市場的份額。聯電擁有這座座落在蘇州的晶圓廠15%的股份,但一直未能完全收入旗下,因為這座工廠使用的0.18微米技術屬于“臺灣政府”限制出口的技術。雖然聯電會再次提出申請,但胡國強對短期內獲批并不樂觀。不過,一旦聯電能與和艦正式合作,他們會考慮收購這家晶圓廠。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