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一级爱做片免费观看欧美,久久国产一区二区,日本一二三区免费,久草视频手机在线观看

新聞中心

EEPW首頁 > EDA/PCB > 臺灣IC制造業的下一步

臺灣IC制造業的下一步

作者: 時間:2005-03-22 來源: 收藏

2004年11月A版

本文引用地址:http://www.j9360.com/article/4678.htm

    24小時不停運轉的廠房中,晶圓廠人員身著全套無塵衣來回穿梭,日夜不停地忙碌,創造了中國臺灣IC代工產值全球第一的成績。臺灣的IC制造業誕生至今已有二十多年的歷史,并由原來的集成器件制造(IDM)進一步發展出專職代工的產業模式。由臺灣所帶動起飛的專業晶圓代工產業,催化了無晶圓IC設計公司迅速成長。臺灣也占據了全球第二大IC設計市場的寶座。
    在全球界有一項不可不提的指標——“國際半導體技術發展路線圖”(The International Technology Roadmap for Semiconductor : ITRS),這份描繪世界半導體科技演進趨勢的藍圖,目前由美國、日本、韓國、歐洲與臺灣五個區域的成員共同參與制作,是全球發展的重要依據。
ITRS制定組織目前共有900個參與成員,包括晶片業者、設備材料廠商與研究機構,并依照各部門技術分為12個工作小組,涵蓋設計、前端工藝、微影技術、成品率與封裝測試等等領域,各小組以往后推15年為一個預測時間單位,畫出不同領域技術的演進趨勢圖,每兩年出版一次更新的路線圖,臺灣是僅次于美、日的第三大參與地區。
臺灣的IC制造業擁有技術實力與優秀人才,也創造了舉世聞名的產值成績,但在金字招牌的光芒之下,仍有一些值得思考的問題:在全球市場競爭激烈的趨勢之下,應該如何繼續保持這些優勢?而盡管人才與技術水準是一大發展關鍵,在半導體產業中仍屬勞力與資本密集特性的IC制造產業,下一步又該怎樣走?

    尋找持續的研發力量
盡管研發已經是IC制造業者一致同意的永續成長的策略,也是全球半導體科技不斷演進的主要推動力,一個有趣的現象是,在相關的成績表現上,產業界似乎已經開始超越本應更專注在前瞻研發的學術界。
以美國為例,過去有美國政府或軍方支持的國家級研究機構進行半導體制程技術的前瞻研究,起先是以國防應用為目的,再將技術逐漸轉移至一般商業應用,這對美國半導體產業發展的助益頗大。但在上世紀80年代之后,由于官方經費補助減少,IC制造技術研發的工作則成為由產業界主導,而有產業界與學術界共同合作成立的民間半導體科技研究機構,如Sematech與SRC(Semiconductor Research Corporation)之誕生。這些集中各界資源的研究機構成為美國半導體產業的有力后盾,但同樣的模式想要套用在臺灣的半導體業界,似乎就不是那么簡單。

    集中資源、留住人才
    臺灣的半導體產業界近年來雖然非常注重研發投資,但也僅限于企業內部或是與特定學校機構的產學合作,很難希望各廠商仿效美國的業者,集中資源共同投入某項技術的研發。那首先需要廠商必須有豐厚的盈余在維持公司管運之外又能資助類似的共同研究,這樣的大型業者在臺灣仍不容易見到。再則就是目前本地半導體廠商注重研發的概念大多尚存于起步階段,在投入幫助企業本身成長的技術發展之外,無力兼顧對整體科技進展有益的科技研究;而臺灣產業界向來在價值觀上也與西方有很大的差異,對于基礎科學的研究原本就較無熱情。基礎科學是最基本的知識,如不能扎穩根基,對產業的永續發展將造成負面影響。而學術研究成果的好壞或重要性的高低,并不在于是否能導入商業化量產,最重要的就是讓相關領域人才能培養科學精神與實力,且讓臺灣整體半導體科技能學術、產業并重,有均衡的發展。(選自《零組件》8月)



關鍵詞: 半導體產業

評論


相關推薦

技術專區

關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