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智能家居或在走冒進之路
今年10月23日舉行的2015物聯網暨智能家居全球高峰論壇上,包括ZigBee聯盟總裁兼首席執行官Tobin Richardson等在內的多位物聯網行業大咖一致認為,中國的智能家居產業雖然起步晚于西方發達國家,但整體發展水平已經逐漸進入世界前列。
本文引用地址:http://www.j9360.com/article/283485.htm這一看法值得奮斗在智能家居領域的每一個中國人欣喜,畢竟在錯過了兩次工業革命后,我們趕上了世界信息產業發展的第三次浪潮,成為對未來更具影響力的物聯網產業的弄潮兒。也的確正如很多人所認識的一樣,近年來中國智能家居發展異常迅猛,從產品落地到技術應用幾乎都相當使人振奮。
與國外較為重視一些智能單品不同,盡管國內的智能家居離真正普及還有很大一段距離,但市面上相關的硬件產品已經十分豐富,從基礎的開關、插座,到不可缺少的燈泡、門鎖,再到更高追求的音響、家電,幾乎可以覆蓋一般家庭的每個角落,種類之多“漸欲迷人眼”。
在技術應用方面,無線通信技術是智能家居發展的主流,已經成為國內智能家居企業的共識,但在國外有線技術仍然占智能家居行業半壁江山,家庭應用上相對比較麻煩。今年10月底的俄羅斯HI-TECH Building展會,聚集了來自比利時、加拿大、芬蘭、法國、德國、意大利、俄羅斯等20多個國家或地區的200多家企業,而他們所帶去的智能家居產品大多就是基于有線技術設計的。
智能家居最終是要為大眾家庭所用,為用戶打造安全、舒適、高效的生活環境,國內產品的不斷豐富一定程度上可以滿足更多消費者的需求。然而,從布局角度來看,國內的方式實際上很難稱得上領先國外,這點尤其反映在創新方面。
湯森路透知識產權研究中心(ThomsonReuters Intellectual Property & Science,簡稱“湯森路透”)去年6月,對美國專利商標局自2000年以來收到的關于家庭自動化方面的專利申請,進行了盤點整理。結果發現,三星在過去14年中提交了將近150項相關專利,位居第一位。而當時,三星在智能家居領域涉水并不深,基本停留在3C產品智能化層面,概念遠多大于實際應用。
相似的還有蘋果等公司。蘋果在去年6月初舉行的WWDC2014上推出了智能家居平臺Homekit,但這個平臺并不是什么硬件,只是系統自帶的一個程序應用。說簡單點,蘋果并沒有智能家居產品亮相。不過,即便如此,在WWDC2014前后,蘋果卻有十多項相關發明專利被曝光。同樣說得簡單一些,在智能家居領域,蘋果已經開始悄然進行布局。
盡管相關的智能家居產品不夠成熟,但國外企業特別是知名企業顯然更傾向于以專利布局,從而實現厚積薄發。相反,在智能家居領域干得熱火朝天的不少國內企業一直在用產品鋪路,相關的專利特別是發明專利數量少得令人汗顏。
根據國家知識產權局官網的相關信息不難發現,目前國內專利最多的智能家居企業是領先的系統品牌廠商物聯傳感,物聯傳感在過去幾年中陸續提交了智能家居相關的數百項專利,國內“無同行能出其右”。不過即便是最多,物聯傳感目前也只獲得了31項發明授權,而更令人尷尬的是,這個數字已超過數十家業內較為知名企業的總和,不少在展會或業內平時聲音頗為響亮的公司實際發明專利甚至還未實現零的突破。
當然,很多人也許不明白,智能家居只要有產品,能夠滿足用戶需求就行了,為何一定要強調專利呢?沒有專利難道就不能打造好的產品嗎?答案顯然是沒有專利也能打造產品,但路會更難走,如今逐漸轉向智能家居行業的小米就是一個典型例子。
憑借良好的發展大環境、全新的互聯網營銷方式以及高性價比的產品,小米短短三四年就一舉成為國內最大的手機制造商,并取得了無數個第一。然而,第一的位子可能還沒有捂熱,今年就被灰頭土臉地趕了下來。
小米式微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但其中最重要的一點就是缺乏創新。事實上,作為一家年輕的科技公司,小米的發明公布并不算少,但直到今天它的發明授權卻屈指可數。據了解,之所以一開始在印度被愛立信起訴以及遲遲沒有打入美國手機市場,主要原因就是缺乏專利,并且已經成為小米前進的掣肘。
可令人遺憾的是,眼下的中國智能家居可能已經走上了“轉專利”的冒進之路。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