倪光南:在信息領域中國的彎道超車機會更大
“中國人缺乏創新這個觀念原本就是個偽命題!”英特爾公司亞太研發中心總經理、軟件與事業部中國區總經理何京翔講道。
本文引用地址:http://www.j9360.com/article/282814.htm2015年11月14日,在第八屆“英特爾杯”全國大學生軟件創新大賽決賽在天津市軟件學院中心學術交流中心緊鑼密鼓的進行。中國工程院院士倪光南、大賽評委和英特爾主辦方人員在會后接受集微網等媒體的采訪,從大賽情況、人才培養和經濟趨勢的影響等幾個方面答記者問。
首次引入前沿技術
何京翔開場介紹,本次大賽首次將云計算和實感技術這些前沿技術引入到大賽中,命題與往屆相比有些難度,一些技術甚至在課程里都沒有講過,但在六個月的時間內掌握要點并完成比賽,同學們的表現完全超出預期,帶給我們出乎意料的驚喜。
“最初我認為只用到云存儲技術就不錯了。沒想到同學們把大量深度學習、圖庫內容和大數據分析應用到實際項目中,其中有許多深奧的深度學習算法,這個印象我非常深刻。”何京翔講道,英特爾感知計算事業群中國區總監湯振宇先生同樣表示認同,他認為一個OpenStack,一個實感技術,學生們如何將兩種技術結合?像今天每人手上都有手機,這實際上就是一個客戶終端,像百度地圖、大眾點評很多技術都是在后臺云計算實行運算的,利用客戶端、三維實感技術提升用戶體驗,將實際運算放在云端,就可以很好的利用這些技術,這就是一個完整的作品,不是簡單的編好程序就完成了。

作為本次軟件大賽的評委,中國工程院院士倪光南先生對此次比賽表示肯定,把互聯網,先進感知技術結合起來,符合當前國家推進互聯網+計劃、應用互聯網技術的形勢,選手們發揮了很好的水平。這次比賽不是一般簡單的軟件編程,從某種意義上反映出新的服務形態。“我覺得面比較廣,感受挺好,軟件大賽的水平比較高,秉承著大眾創業、萬眾創新的精神,符合互聯網+要求。”
對于本次大賽最受關注的“創新”一詞,湯振宇指出英特爾提供技術,給學生們自由發揮的空間,輔以指導并應用OpenStack平臺。學生們的表現非常好,很有想法,很多團隊不只關注技術層面,還提出市場調整、同類產品調查、甚至用戶反饋,有些團隊更提出如何做商業推廣,這就是一個完整作品,而不是工程師們把程序做完就完了。
如何理解發明和創新?湯振宇解釋道,比如說發明,首先出現輪子,因為是從無到有的東西,但是創新是將四個輪子放在一起,在上面加上東西,創新不是為了生搬技術,而是利用技術優點進行組合,真正滿足用戶需求,當然更要選用最自然的方式。對于創意相同、實現方法不同的兩隊作品,何京翔指出,使用計算機是面向用戶,改善人們生活,這是我們非常重視的一點,不是為了技術而技術,做工程師用技術解決實際的問題來改善人們生活,自然才是最重要的。天津大學軟件學院院長孟昭鵬也認同這一觀點,他表示在英特爾實感技術的運用中,的確有個別同學為了加分而實用,但我們更希望學生們能夠真正開發出技術的內在價值,而不是生搬硬套。
在獲獎作品的產品化問題上,何京翔指出英特爾今年推出眾創空間加速器與之相結合,有天使基金做資金支持,鼓勵大學生將之作為一個項目繼續發展。在實現產品商業化的過程中,英特爾為大學生提供進一步發展的機會,甚至在創業之路上做指導。
誰說中國大學培養不出一流人才?
“英特爾亞太研發中心有七位首席工程師,都是我們技術的領軍人物。這七位首席工程師全部是中國本土培養的工程師,沒有一位在美國或者西方受過教育,誰說國內大學培養不出一流的工程師?”何京翔舉例,“國內大學培養出來的人才缺乏創新,這個關鍵看如何來引導。中國人很聰明,只需要創新環境的引導。我很有信心的講,這些首席工程師是在全英特爾范圍評選出來的,他們與美國工程師PK,這說明國內大學培養出來的人才也可以是世界一流的。”
對此,倪光南院士表示非常認同,他指出中國科技人才的總量世界第一,但總有些人并不清楚中國人才的好與壞。英特爾亞太研究院的首席工程師們全部是由本國培養的,經過英特爾全球工程師的PK,這說明對中國人才的傳統看法是錯誤的。中國人很勤勞,這一定要認識到。中國的信息產業,特別是信息服務業互聯網領域,很明顯美國第一,中國第二,我們在制造上落后,但是軟件不同。中國制造2025的目標是中國進入制造第二梯隊,但在信息領域人才很重要,彎道超車的可能性更大。
何京翔又分享了一組數據,云計算英特爾有七個可以引導市場的客戶,Google、微軟、亞馬遜、Facebook,其他的是誰?百度、騰訊和阿里巴巴,誰說我們不在第一梯隊?統計數據告訴我們,中國公司同樣可以與國外企業齊名。具體到公司,阿里云在云計算的應用和創新性不亞于其他區域,在OpenStack的貢獻上,華為兩年時間便提升至全球第六。
英特爾人才培養計劃
一直以來,在英特爾舉辦的軟件創新大賽中,獲得一等獎的學生都可以到英特爾亞太研發中心實習,每年都有優秀的實習生成為英特爾的正式員工。
英特爾公司中國區企業事務部總經理朱文利對集微網講道,每年英特爾和國內高校都有很多的合作,包括大賽、實習實訓基地等。十年前,教育部主動找上門來,提出英特爾是否可以提供有制度、穩定的實習實訓基地。多年來,英特爾與眾多高效的軟件學園合作,有一套系統的人才培養機制。英特爾允許獲獎學生到亞太研究中心實習,他們獲得與英特爾的藍牌員工同等的機會,參加新員工培訓。
除了實習生、比賽等合作方式外,英特爾與國內高校在課程方面的也有合作。每年英特爾會推出新技術,包括最新的實感技術,這些新技術會送到國內二十多所大學開課,還有許多聯合課程。我們會邀請高校老師到英特爾研發中心做訪問學者,一待就是三個月時間,通過與專家討論獲得技術指導,老師通過寫書的方式將英特爾新技術教授給學生。
目前,英特爾與上海交通大學聯合做暑期大作業,由英特爾指導。高校特別重視產學研的合作,我們希望新方式可以拓展到北京研發中心和機構中。朱文利表示,國家政府層面一直在推動高等教育的改革,包括推進產學研的合作,希望企業參與到學生的人才培養中。學習不再只是單純的書本支持,越來越多的學校開始開展實踐動手課程,英特爾實驗室與100多所高校建立合作,從動手實踐中體現創新。
天津大學軟件學院院長孟昭鵬講道,軟件學院是一個特殊領域,以培養創新實踐能力強的實用型人才為目標,利用校企合作,以國際化作為發展方向,使學生們了解社會需求、企業需求,對創新的動力和實踐能力培養帶來更多好處。這些年軟件學院的學生一直深受社會歡迎,就業率非常高。孟院長透露,最近幾年國家提倡創新創業,創業的學生也變得越來越多,就連大學生活動中心從“大活”改叫“搭活”。
創業寒冬將至?經濟下行也有空間
有記者提出行業中流傳創業或投資即將進入寒冬,何京翔表示英特爾經歷多次經濟發展周期的變化,前兩任CEO克雷格·貝瑞特(Craig Barrett)曾說過,在經濟下行的時候不是靠省錢就能解決問題,要投入下一輪創新搶得市場先機。在經濟下行或者波浪發展的過程中,只有創新企業才能在經濟回升時獲利。
倪光南院士認為,經濟下行可能會形成更多機會。總體來說,經濟不可能一直保持直線前進,它應該是有起有伏的,只有抓住機遇才能把創新做好,我們在未來會獲得更多發展的新機遇。因為中國目前在互聯網信息領域走在世界前沿,每天有大量信息產生,如果沒有好的大環境,整體應用也會變差,很難實現創新。因此在整個產業活躍的現狀下,優秀人才一定能更好的發揮創新并將其轉化成產品,這樣才能產生跟多有競爭力的企業。
何京翔補充道,以6.9%的GDP增長速度,這已經是全球很多國家羨慕的地方,包括美國在內。其實媒體們將經濟下行看的過重了,中國經濟整體而言還是非常向好的,與國際上其他國家對比來看,也是發展最快的國家之一。從這層意義上講,無論是經濟發展,還是大眾創新、萬眾創業、互聯網+、中國制造2025,未來中國經濟的發展都是向好的,現階段的經濟減緩和2008年已不可同日而語。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