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SMC數據:中國已有10家公司采用16nm Finfet
大陸消費者追求高、大、上終端產品規格的需求,反映在半導體產品開發的企圖心上,臺積電大陸區業務發展副總羅鎮球強烈感受,不但第二波28納米制程客戶蓄勢待發,大陸IC設計公司的蓬勃朝氣,更反映在16納米FinFET制程產品的規劃上。需求涵蓋移動運算、網通、比特幣(Bitcoin)、FPGA等應用領域,有接近10家大陸IC設計公司的16納米產品已經開案,呈現百花齊放的態勢。
本文引用地址:http://www.j9360.com/article/281739.htm在2000年以前,全球半導體產業明顯是美、日、歐IDM大廠獨霸局面,翻開1987~1995年全球半導體排名,前十大的日系常客包括NEC、東芝(Toshiba)、富士通(Fujitsu)、日立(Hitachi)、三菱(Mitsubishi)、松下(Panasonics),而美系半導體公司代表則是英特爾(Intel)、摩托羅拉(Motorola)、德州儀器(TI)、IBM微電子等。
隨著臺積電創立專業晶圓代工的半導體垂直分工商業模式之后,IC設計公司如雨后春筍般蓬勃發展,整個半導體產業也朝著分工合作的模式演進,并逐漸的改變全球半導體產業的版圖。
近年來,已經有許多家IC設計公司進入全世界半導體公司排名的前列,例如高通(Qualcomm)、博通(Broadcom)、NVIDIA、賽靈思(Xilinx)、聯發科、Marvell、Altera、安華高(Avago)、Dialog等,都是在此一垂直分工的商業模式下興起的IC設計公司;至于在大陸市場,一線IC設計公司海思、展訊也都在此模式中崛起。
資訊產業風潮從PC延伸到通訊領域,在各個時期都會出現獨領風騷的霸主,過去20幾年全球IC設計公司的排名時有更替,但是臺積電一直是晶圓代工產業的領頭羊,而且市場市占率與營收持續攀升。這些前10大、20大、甚至前50大的IC設計公司,大部分都與臺積電有著長期而且緊密的合作關系。
新創團隊有三大關鍵人才、技術、資金要具全
羅鎮球分析,每個時代成功的新創公司大概都有以下三個特色。第一,技術藍圖和技術實力具有前瞻性,而且能夠快速在市場上推出創新而且有競爭力的產品;第二,領導人和經營團隊具備企業家特質和克服挑戰的企圖心;第三,資金實力和投資人的長期發展承諾。
臺積電銷售的產品不單是產能和技術,真正提供給客戶的是完整的設計生態系統(DesignEcosystem),這是扎扎實實的、經年累月與業界EDA/IP/Service伙伴們共同打造的完整開放式創新平臺(OpenInnovationPlatform;OIP),絕對是僅此一家,競爭對手很難復制。
臺積電提供先進而且高品質的技術、快速而且穩定的交期以及完備的服務體系,與客戶一起創造產品價值,達成客戶和臺積都能夠在市場上成功而且獲利的雙贏局面,這樣與客戶才能夠長遠而且緊密的合作。
大陸未來成長性移動運算仍為主調
羅鎮球分析大陸市場未來幾年的成長力道,認為移動運算產品仍是產業主軸,雖然3G需求逐漸飽和,但4G正在蓬勃發展,更何況大陸許多的品牌手機近年來快速崛起,已經占據全球手機供應商的前列。
據臺積電年報資料分析,2011、2012、2013、2014年總營收分別是新臺幣4,271億、5,067億、5,970億、7,628億元,大陸地區占營收比重分別為4%、5%、6%和7%。
以此推算,臺積電大陸地區的營收從2011年的新臺幣171億元,成長到2014年的534億元,近3年間成長了3倍,年復合成長率達到46%,明顯高于其他地區的成長幅度。
大陸IC設計公司極富企圖心,在產品規格的跑道上愈追愈快,這些都反映在半導體制程技術的需求上。羅鎮球指出,大陸IC設計公司對于先進28納米制程的需求強烈,整體而言,第一波和第二波客戶已經覆蓋了完整的產品線。
這些客戶也都將目光投注在下一個制程技術世代,前進的腳步非??欤烙嫶箨懍F在對于16納米FinFET制程技術有興趣的公司約有10家,涵蓋移動運算、處理器、網通設備、比特幣、FPGA芯片等領域。
臺積電目前在大陸上海松江有一座8吋晶圓廠,單月產能超過10萬片,生產芯片應用包括手機、平板電腦、消費性電子產品、電視、MCU芯片等,從移動裝置到物聯網等應用一應具全。
臺積電10多年前到大陸發展,當時該地的市場規模還小,但看到三個很重要的市場發展領先指標,第一是人口多,這決定未來消費市場能夠多大;第二是領土面積大,表示潛在基地臺、網通產品、衛星電視等需求數量;第三是居民收入成長快速,反映在消費成長力道。將這三個指標相加乘,大陸市場當時雖然基期低,但是可以預見成長潛力必定驚人。
此外,大陸在1995年后陸續執行半導體產業“908工程”、“909工程”、“863計劃”、“01專項”、“02專項”等,臺積電借由上海松江廠的在地優勢,加上全球運籌的能力,一路以來都提供大陸IC設計公司可靠的產能和技術支援,創造雙贏的局面,未來也可延續下去。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