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特爾的下一個路口
這位50歲的英特爾中國區總裁精力充沛、語速極快,接受采訪時甚至會用拳頭猛擊桌子,以表達自己的興奮。他70%的時間不在辦公室,往返于美國、北京、深圳等多地,并且經常讓秘書幫自己修改行程,推掉自己認為不重要的事情?!拔倚枰剿魑磥恚岩郧暗臇|西全部扔掉。”他說,PC那套東西太過熟悉,而物聯網應該是全新的,應該按照物聯網的模式去發展。那是什么模式?需要探索。
本文引用地址:http://www.j9360.com/article/280738.htm此話并非虛言。對于1986年就加入英特爾的楊旭而言,PC產業已經了熟于心。他知道每家PC廠商的供貨需求,自己和全球最大的PC廠商聯想集團董事長楊元慶也相識多年,共贏關系存續已久。更何況,在PC芯片領域里,英特爾的地位無人可以撼動:英特爾2014財年全年營收為559億美元,凈利潤高達117億美元。
但現實殘酷:在過去5年,英特爾雖幾經努力,但終究錯失手機芯片領域機會。在手機芯片領域,高通、聯發科占據了市場90%以上的份額。
如果摩爾定律最終“停擺”,那么英特爾引以為豪,而且在過去20年內花費巨資推動的制造工藝(一家晶元制造工廠的造價在幾十億美元級別,這還不包括昂貴的技術研發費用),也將付之東流。
更為緊迫的是,伴隨著PC全球市場的飽和,英特爾和它的合作伙伴們推動PC的進程舉步維艱。
英特爾站在了一個充滿挑戰的關口。幸運的是,在經歷了近半個世紀的顛覆性洗禮之后,這家公司早已經具備了絕對的創新基因和嚴格的執行力。于是,英特爾決定在“下一個路口”—物聯網領域,等候競爭對手。中國在全球市場扮演什么角色?楊旭無疑是這其中的“關鍵先生”。
楊旭1995年被總部派回中國,2007年被任命為英特爾中國區總經理,2009年出任中國區總裁。20年,楊旭經歷了英特爾的幾度沉浮,也親歷了英特爾在中國的不同發展階段。
楊旭說自己永遠也忘不了1995年冬日午后的一個電話。當時,聯想集團的楊元慶致電楊旭:“能否過來聊一聊?”他憑借直覺知道,這可能是一個巨大的商業機會。
1995年,中國PC產業的市場模型是:50%市場為DIY攢機市場,40%被外資OEM占領,而國產品牌只有10%左右的市場份額。而當楊旭向英特爾總部匯報說:“我認為中國國產品牌未來一定會占到80%的市場份額?!笨偛坑X得楊旭瘋了。
此后楊旭證明了他的判斷。他在與聯想一起做出“萬元奔騰”市場推廣活動的時候就顯示了非常靈活的手腕,當時一臺電腦的價格也從15,000元左右調整到了10,000元,消費市場迅速有了巨大反應,國產廠商出貨量猛增。
萬元奔騰從1995年年底開始籌劃,1996年4月推出。1996年4月前,中國PC市場70%是486機型產品,奔騰產品不足30%。而在“萬元奔騰”的營銷一個季度之后,銷量徹底反轉:市場70%是奔騰產品,30%是486產品。
“萬元奔騰成就了聯想,這個領先地位一直持續到今天?!被貞浧疬@段經歷,楊旭依舊感慨萬千。“這是中國電腦產業騰飛的一個標志性的時間,再次證明了技術創新和技術過渡對于市場影響有多大。市場的贏和丟是在技術轉換中完成的。”他的總結耐人尋味:從傳統膠片相機到數字相機,從傳統手機到智能手機轉換,一次次地證明,只有創新和技術才是決定市場的根本原因。“當你看不清楚未來的時候就研究歷史,而歷史總是驚人地相似?!?/p>
也正是在那次市場活動之后,英特爾陸續與聯想、方正、同方、浪潮、海信、同創等一批中國廠商確立了戰略同盟。
在中國本土品牌市場份額大幅躍進的同時,英特爾隨之迎來了自己的豐收季節。2003年,楊旭領導下的英特爾中國市場規模首次超過日本市場,成為英特爾除美國本土之外最大的消費市場。
2006年,英特爾中國區升級為和北美市場平級的大區。公司任命楊旭執掌中國區的業務和發展。
回望過去英特爾在中國的30年,楊旭對于中國IT產業創新總結為三個階段:PC時代的“蘑菇云”式創新,移動互聯時代“排浪”式創新,以及物聯網時代“爆米花”式的創新。
英特爾曾經在PC產業的黃金十年發現了聯想、方正這樣的公司,它們如同一個個“蘑菇云”的爆炸模式,但畢竟這種公司只是少數;在移動互聯網時代,華為、小米等更多的公司又如同“排浪”一般,一批批層出不窮;而在物聯網時代,無數的新興公司在市場中出現,楊旭把這些公司形容為“爆米花”。“中國正處在一個萬眾創新、萬眾創業的階段,你不知道哪家公司可能成功?!彼f。
如何選擇“爆米花”時代的切入點?英特爾把目光投向深圳。一直以來,楊旭都在觀察深圳的變化。2013年年初,他堅定了自己的判斷:深圳是一個極具創新活力的城市。幾乎全球任何最先進的技術,都能夠在深圳找到相應的中國版本。而深圳把技術產品化,以及技術更迭速度快得讓世界震驚。
于是,楊旭向英特爾CEO科再奇(Brian Krzanich)建言:希望把2014年的英特爾IDF(Intel Developer Forum英特爾信息技術峰會)搬到深圳??圃倨娴牡谝环磻牵荷钲跁蔀橄乱粋€臺灣嗎?是否會成為英特爾的代工聚集地?
楊旭當即否認。他說:“臺灣是由PC產業帶動起來,但深圳的科技產業遠遠超越PC,深圳就是面向未來的、全世界的智能終端創新中心?!?/p>
這里不得不提及另外一位關鍵人物:英特爾CEO科再奇。科再奇于2013年5月出任英特爾CEO。應該說,這位看似缺乏炫酷感的美國男人,實實在在地讓英特爾擺脫了以PC為中心的心理螺旋:英特爾應該在所有智能和互聯領域都成為王者。基于這樣的邏輯,2013年,英特爾在智能手機、平板電腦、超極本上全面出擊。科再奇曾經說:“除了組織變動之外,我們還要對運營戰略和優先級進行適當調整,以便我們將業務重心放在重點領域,并贏取市場。”
科再奇上任后不久,他就曾經去深圳拜訪客戶。在多次往返深圳,和一些中國公司合作之后,科再奇看到了深圳對全球的前瞻影響?!八幌旅靼咨钲诘膭撔铝h遠超越PC時代。平板、手機都在深圳演進,而且更廣闊的智能設備的創新力也在不斷推進、不斷擴展?!睏钚裾f。
2013年英特爾試水手機市場。幾款和聯想、中興、摩托羅拉等品牌推出的手機,幾乎算是英特爾“送”給合作伙伴的產品。英特爾并不認為這是一種聰明的方式,至少在現在看來,產品的問題更加顯而易見。
自2014年之后,英特爾不再那么積極地去推智能手機,這是一個非常明顯的變化。移動事業部的市場人員被要求把更多的精力放在平板電腦業務上。
這些都解釋了為何深圳之于英特爾如此重要。
科再奇甚至在英特爾總部引發了“深圳效應”。這也曾經讓很多習慣了傳統業務模式的英特爾高管們不適,因為這意味著他們必須去接受更快的節奏。
如果你認為英特爾只想在深圳找一兩個合作伙伴?那就大錯特錯了。英特爾在深圳,甚至中國的愿景遠大于此。2014年科再奇宣布在深圳設立全球第一個智能設備創新中心,并且在中國投資1億美元智能設備創新基金。時至今日,全部基金投放完成。
“如果當年只是想著如何賣掉更多的芯片,那么我在1995年絕對不會選擇聯想—聯想當時一年4萬5千臺的PC產量,能有多大的芯片市場?”楊旭表示,當年見到楊元慶和他的團隊之后,自己感覺到了聯想團隊具備那種饑餓感,那種想要做事的沖動,才決定與聯想合作。
如今,整個中國對于創新、創業的饑餓感更加強烈。
而英特爾要做的也是滿足中國創業公司的饑餓感。2015年4月,科再奇再次在深圳IDF宣布,英特爾全球首個“英特爾眾創空間加速器”計劃在中國正式啟動。英特爾將投資人民幣1.2億元,通過建立聯合眾創空間、線上創新中心,以及創投與產業孵化“三級推進”模式,從創想到創客、從創新到創業提供全程價值輸出,加速中國“大眾創業,萬眾創新”。
應該說,這些舉措都與楊旭直接相關。在英特爾工作29年的楊旭深知,英特爾如果發展,必須與中國步伐一致。楊旭最喜歡看新聞時政類節目,他認為,作為一家技術驅動的公司,英特爾必須讓技術與國計民生深度融合,在更深層次的基礎上開展合作。他的觀察有五點:第一,摩爾定律雖然不變,但整體技術創新的節奏更加短平快;第二,智能互聯的發展為跨界協作找到了增值的空間;第三,計算技術的延伸降低了創新的門檻,為“大眾創業,萬眾創新”提供了新的機會和可能;第四,中國企業獨到的冒險精神和創新維度大大激發了產業的活力;第五,中國產業鏈的全面性,也令中國企業在創新成本的控制上,比世界其他國家和地區更具競爭力。
在中國發展的30年中,英特爾與教育部等政府部門、全國教育和研究機構建立合作關系,推動創新人才培養,積累了豐富的實踐經驗。這些資源和平臺將能夠幫助廣大大學生和年輕人加入“大眾創業,萬眾創新”的潮流。同時,英特爾的產業鏈資源和風險投資平臺,也能夠幫助有潛力的創客和他們的初創公司孵化項目、撮合業務、獲得投資,快速發展。
而英特爾可以從創客、創業公司身上得到的,是未來整個物聯網時代的巨大機會:英特爾已經從底層奠定了整個物聯網的芯片基礎,而這是一個遠超移動時代的萬億市場規模。
對于英特爾奠基人之一,管理大師安迪·格魯夫的那句名言“只有偏執狂才能生存”,楊旭有著自己的理解。他說:第一,要有冒險性、創新性、敢于跳出框框去想以前覺得自豪的東西,要有否定自己的胸懷;第二,要有危機感,你達到這個境界,敢于否定自己是因為你有危機感,看到了危機,迫使自己轉變。
現在,楊旭和英特爾中國也正在靠著這種冒險性、創新性和危機感謹慎前行。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