利用VB 6.0實現PC機與DSP之間的串行數據通信
在工業控制領域,往往需要由一臺主機去控制多臺從機或多個智能儀器;當上位機和下位機之間距離較遠(主機遠離工業控制現場)時,就避免不了要進行串行數據通信。上位機一般是PC機,這樣可充分利用PC機的資源,使得在智能儀器上難以解決的諸如曲線顯示、數值運算等在PC上得以實現。在PC機上編寫串行通信程序至少有三種方法:利用匯編語言,C語言和Visual系列的通信控件(MSComm)。直接用匯編語言編程,要求程序員具備相當的硬件知識,對可編程串行通信接口芯片的內部寄存器定義、工作方式、指令字等相關的內容必須相當熟悉;C語言雖然提供了直接訪問串口的函數,但還是比較麻煩;Visual系列的通信控件(MSComm控件)卻使我們能夠用少量的代碼,輕松高效地完成任務。而TMS320F243數字信號處理器是德州儀器公司(TI)24X系列專為數字馬達控制而設計的高性能16位定點DSP,對其串行通信接口模塊進行編程是相當方便的。
本文引用地址:http://www.j9360.com/article/2805.htmTMS320F243與其它微處理器相比具有下列性能:(1)指令周期為50ns,且大多數指令為單周期;(2)面向電機控制的事件管理模塊;(3)雙10位A/D轉換器;(4)串行通信接口(SCI)和串行外設接口(SPI);(5)看門狗(WD)和實時中斷定時器(RTI);(6)內嵌CAN控制器。
串行通信接口模塊(SCI)的所有寄存器都是8位的,它支持在CPU和其它使用標準不歸零制(NRE)格式的異步外設之間進行串行數據通信。串行通信接口(SCI)的接收器和發送器都是雙緩沖的,并且各自都有獨立的使能位和中斷位。二者都可以獨立地或同時工作于全雙工模式。為了保證數據接收的正確性,串行通信接口對接收的信號進行間斷檢測、奇偶校驗、超時和幀錯誤檢測,通過一個16位的波特率選擇寄存器,可以選擇 65000個不同的波特率。串行通信控件寄存器的符號、名稱和描述見表1。
SCI有兩個多處理器協議--空閑線(idle-time)多處理器模式和地址位多處理器模式。這些協議允許在多處理器之間進行有效數據傳輸。TMS320F243在上述兩種模式下的通信格式分別如圖1所示:
Visual Basic串口通信由于有Windows程序的支持,而變的極為方便,它將串口設備當作一個目標封裝起來,容易操作,按下列步驟可以添加MSComm控件:
啟動VB6.0在Project菜單下單擊Components選項,算選擇Microsoft Comm Control 6.0控件,這時在工具欄中會出現電話機圖標,將其拖放到窗體上,單擊鼠標右鍵,就會出現串口屬性對話框,其主要屬性有:
CommPort屬性和Settings屬性等11種屬性。
MsComm控件提供了兩種處理通信問題的方法:事件驅動(EventDriven)方法和查詢方法。最基本的通信事件有:comEvSend(在輸出緩沖區有比Sthreshold數少的字符。)和comEvReceive(收到Rthreshold個字符),該事件將持續產生,直到用Input屬性從接收緩沖區中讀取并刪除字符。
通信協議包括:
(1) 字符傳輸格式:波特率(BaudRate=9600b/s),無奇偶校驗,8位數據位,1位停止位。
(2) 數據幀格式如下表:
命令字 幀長度 字節串 結束符
其中幀長度=字節串長度+2,結束符=0FFh。
命令字對應著相應的操作:
命令字01對應PC機發送設置值
命令字02對應DSP接收設置值后,回發至PC
命令字03對應PC機發送正弦波形的幅度和頻率
PC機和DSP均采用異步通信方式,且DSP采用空閑線喚醒模式。PC機采用事件驅動方式接收數據,DSP采用查詢法發送數據,而用中斷法接收數據。
MSComm控件的初始化代碼如下:
MSComm. Commport=2
MSComm. Settings="9600,n,8,1"
MSComm.Rthreshold=1
MSComm.Sthreshold=0 '不觸發ComEvSend事件
MSComm.InputLen=0
MSComm.InBufferCount=0
MSComm.OutBufferCount=0
MSComm.InputMode= comInputModeBinary
If MSComm.PortOpen=False Then
MSComm.PortOpen=True
End If
DSP程序流程圖如圖2所示:
本文對在VB下利用MSComm控件實現PC機與TMS320F243之間串行數據通信的方法進行了探討,所有程序都經調試通過,具有一定的參考價值。相信對讀者開發TI公司的DSP串行數據通信程序會有一些提示和幫助。■
參考文獻
1《PC機及單片機數據通信技術》-李朝青
2 《在VB下智能儀器和PC機之間的數值通信》-張正華等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