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今工業4.0之路走到哪一步了?
從4年前誕生的一個新詞,到如今逢人必談的熱詞。工業4.0充斥了漢諾威工業展的展館、論壇和企業標語。但在展會外,關于第四次工業革命是否言過其實的爭論并未停止。工業4.0之路走到哪一步了?
本文引用地址:http://www.j9360.com/article/276938.htm“工業4.0已經準備好投入應用了。”德國人工智能研究中心教授、智能工廠創始人德特勒夫?齊爾克告訴記者。
齊爾克展示了智能工廠的一條名片盒生產線。當個人訂制的信息通過射頻技術被輸入到產品零部件上,這些零部件就仿佛被“植入智慧”,在它們通過生產設備時,會向后者發送指令,“指揮”設備生產用戶個性化訂制的名片盒。這條流水線上有16家世界知名企業、研究機構的參與,包括博世、IBM、費斯托、菲尼克斯電氣等。在同一個標準、體系之下,許多生產環節還能夠靈活組合、增減。
在不少企業中,這種夢想已部分成真。德國信息、通信和新媒體協會13日公布調查顯示,目前德國主要工業領域中,44%的企業已采用工業4.0相關的生產和技術模式。西門子在德國建起了工業4.0的示范工廠。
與去年不同,今年的智能工廠再次升級,同場亮相的還有多個企業的“武功秘籍”—為智能工廠設計的通用“基礎設施箱”,菲尼克斯電氣提供了跨模塊的信息收集分析技術,泰科電子使得生產過程無縫銜接和高能效成為可能……“這是世界首個制造商獨立的工業4.0體系,多項技術都被證明成熟可行,智能工廠已經從夢想向現實邁進了一大步。”齊爾克說。
“每個企業的切入點都不同。”微軟公司亞太制造業總監劉漢強告訴記者,以往微軟對許多企業客戶并不了解,雖然使用同一個平臺,卻隔著無形的墻。“客戶希望從產品設計到生產制作、配送安裝都有完整的數碼體驗,對于復雜的工業問題也希望用更簡潔、可視化的方式了解,不用等到拆開整臺汽車才知道問題所在”。微軟選擇在產品設計上和客戶進行更緊密的合作,“虛實就這樣結合了。”
在漢諾威,不同企業對于工業4.0的解讀也不盡相同。制造商宣稱要讓“產品成為信息載體”,軟件提供商打出標語是“輕松相連”,工程解決方案供應商專注于智能設計和生產。
埃森哲數字技術服務全球總裁邁克爾?薩克利夫告訴記者,工業4.0將會帶來兩類改變,一部分制造業企業將改變陳舊的生產方式。另一種改變是,企業在出售產品的同時提供相應的服務,“這樣的產業更有可持續性。”薩克利夫舉例說,運輸公司管理者并不知道每年要更換多少輪胎,而某著名輪胎公司的解決方案是,在卡車的引擎和輪胎上裝備傳感器,收集有關燃油消耗、胎壓胎溫、車速以及位置等數據信息,并將之傳送至云端,由專家團隊分析并向車隊管理人員提出建議,選擇該項服務的客戶能夠按照駕駛里程購買輪胎。
但也有德國媒體用“時髦話”來形容工業4.0這一概念。德國信息技術服務商CSC對德國、奧地利、瑞士三國900名企業家調研后發現,約一半的企業家表示不了解工業4.0,德國企業中就有40%。大約四分之一受訪者雖然熟悉這一概念,但卻不理解其內涵。許多中小型企業還沒有開始制定對策。在采訪中,許多企業負責人都對工業4.0表示陌生。
“中國制造2025”的目標和德國“工業4.0”異曲同工,但不少制造業企業卻處于較落后的階段,升級的難度壓力巨大。
薩克利夫認為,中國企業并不需要像德國同行一樣按部就班的升級改造,而是可以考慮跨越式發展,“如果讓我在中國新建企業,我會將德國工業中較好的模式套用過去。”另外,薩克利夫表示,中國制造業也不需要妄自菲薄,“創新從世界各個角落出現,當它與技術、設備、管理等知識整合起來,中國制造并不落后于世界。”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