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DD牌照姍姍來遲,五大問題水落石出
千呼萬喚始出來,FDD牌照終于在2015年2月27日如期到來!在刷屏、PK、顛覆、格局的在眾多紛紜之中,你最應該知道的是下面的5個問題的答案,即三項PK與兩大格局:
本文引用地址:http://www.j9360.com/article/270264.htm1、FDD/TDD主流之爭
2、FDD速率快的價值
3、FDD/TDD網絡覆蓋那些事兒
4、終端紅利與終端苦海,誰的日子到頭了?
5、FDD后會帶來怎樣的“三國殺”格局?
一、FDD、TDD主流之爭:誰是主流?主流的意義是什么?
在技術和產品上TD-LTE與LTE FDD 90%都是相同的,只有天線和射頻部分不同。從技術上分析,FDD與TDD技術的差異主要在無線雙工方式的不同:FDD頻分雙工,TDD時分雙工。在網絡結構、接口協議、系統參數配置、主要關鍵技術上基本相同。
從全球視角統計數據看,毫無疑問LTE FDD是主流。根據GSA統計(截止1月7日):
l商用網絡:單FDD-LTE 312個,單TD-LTE 48個,前者是后者的 6.5倍
lLTE終端:合計2218款,其中644款支持TDD(目測應該是只要支持TDD就被統計在內),終端款數方面FDD-LTE是TD-LTE的 2.28倍
l用戶規模方面,截至到2014年Q3,全球LTE用戶3.9億,FDD用戶接近3億,當時TD-L用戶9700萬,前者是后者的3倍。
從規模、份額上看,全球市場FDD-LTE是主流,國內市場當下TD-LTE份額超過90%是主流,這種反差是政策所致,FDD牌照發放后,顯然會有所不同。從量級絕對規模看,得益于中國移動做出的巨大貢獻,TD-LTE產業鏈已足以實現自我良性循環,這也是為什么可以發放FDD牌的原因之一。
那么主流的意義在哪?主流意味著融入全球4G市場,實現全球一體化的規模聚合、產業鏈資源共享,隨之而來的是終端成本的降低。對于運營商而言,在于國際漫游,在于是否能夠共享國際產業鏈資源,這點CDMA時代的中國電信,TD-SCDMA時代的中國移動都有切身體會。對于手機廠商而言,主流的價值在于可以做到一個版本面向不同的市場實現單產品的最大限度覆蓋。對于用戶而言,主流意味著有更多更優的選擇。
二、FDD/TDD速率之爭:快是必須的,更要讓用戶體驗到快的好
快有木有用,顯然是有用的!2G->3G->4G:文字->圖片->視頻。從營銷上講,快是關鍵賣點!至于是否需要時時刻刻非4G才能用的業務,那另當別論,這與手機8核是同樣的道理。
在同樣的頻率帶寬下LTE TDD的峰值吞吐率平均只為FDD的1/2。下面這組數據是當下普通用戶的典型體驗速率,TD-LTE速率下行:30-50Mbps,上行:8 Mbps; LTE FDD速度下行:70-100 Mbps,上行:20-30 Mbps。
高速場景下,信道變化快,信道估計、資源調度都需快速,FDD頻分雙工相比TDD的時分雙工占有優勢。一般TDD移動臺的移動速度只能達到FDD移動臺的一半甚至更低。高鐵場景下,FDD網絡體驗將占有絕對優勢。
FDD相比TDD的絕對速率差異足夠明顯,但只有數字上的快是不夠的,必須要讓用戶體驗的到,運營商需要挖掘用戶需求,提供更好的應用服務讓享受高速帶來的價值,比如視頻服務。提供高速移動狀態的視頻服務將是FDD的殺手锏,比如高鐵視頻直播。
三、網絡覆蓋那些事情:FDD覆蓋能力有優勢,土豪有錢用TD-LTE也可以解決
從理論分析角度,在相同頻率相同功率的條件下,TDD信號只有部分時隙發射,因此LTE TDD的覆蓋能力相對于LTE FDD有天然的劣勢。從已經分配的頻譜分布看,TD-LTE普遍在高頻區,相比FDD-LTE要達到相同的覆蓋效果,必須增加基站覆蓋。這后面比拼的就是資金投入的問題了。因此,在覆蓋這個問題上,用FDD做廣域覆蓋是最佳選擇。鑒于TDD可以充分利用非對稱頻譜資源,在FDD頻譜枯竭的熱點區域,可以通過TDD方式實現擴容,并承載非對稱業務。
其實,從用戶而言,其實不要關心珠穆朗瑪峰有沒有覆蓋,關鍵是常去熱點地區能否提供穩定高速網絡服務。我更希望看到的是三家運營商在重點區域的深度覆蓋,而不是一味的去宣傳所謂的廣域無死角覆蓋,這是不理智的。
四、4G終端競爭:聯通不再獨享產業鏈紅利,電信迎走出苦海機遇
前文所述,主流意味著全球資源共享!3G時代,電信、移動深知非主流之痛,苦哈哈的“求”產業鏈搞機,艷羨是聯通坐享WCDMA的紅利,無需要主動推動,終端就源源不斷的送上門。
從競爭看,最近業內正在發生的變化多偏向于拯救電信于水火之舉:
(1)高通芯片價格策略調整
1299元以下+C與否高通芯片同價
中高端手機的成本敏感度弱
(2)MTK推出全模芯片:上游芯片桎梏被打破
(3)高通反壟斷調查后的專利收費新政
中國移動TDL三模收費下探受阻優勢削弱
C網支持WCDMA的成本差異消除
(4)FDD牌照發放:
國際市場僅支持FDD+C的產品可以順利引入,共享國際產業鏈資源
聯通、電信獲得FDD牌照,聯通不再獨享主流終端產業鏈紅利
上述4個因素的共振下,國內市場5模LTE手機在三網之間成本基本拉平,TD-L三模的成本優勢削弱,有望進一步形成三網規模效應,價格有望快速下降。支持C的全網通手機相比不支持C的兩網通手機而言,成本趨平,中低端全網通產品競爭力提升,全網通手機將進一步普及。
筆者曾經多次撰文,純VoLTE前,終端的未來是全網通!隨著運營商對終端市場的影響力下降,全網通/公開版的市場份額持續上升。這對于致力于抹平終端差異,解決終端瓶頸之痛的中國電信而言,都是利好,之于電信,最黑暗的時刻已悄然過去,在谷底,怎么走都是向上。
五、運營商三國殺:FDD會迎來格局之變嗎?
其實說大格局改與不改沒有意義,顯然一張FDD牌一夜之間難以扭轉排名,但也不至于妄自菲薄,何況是一張好牌,雖然來的晚了些。對于格局而言,發意味著變數,發意味著希望。格局變化度仍取決于三家運營商硬實力的比拼。
1、中國移動:悠然獨舞難再現,在老大的位置上繼續玩耍,份額下行是“眾望所歸”。
且看當下中國移動已經積攢的優勢地位:
用戶規模份額:> 62.5%
截至到2015年1月,中移動移動用戶數8.08億,其中4G用戶1.06億;中國電信移動用戶數1.86億;中國聯通移動用戶數2.99億。中國移動移動用戶份額高達62.5%。
3G+4G終端市場份額:>50.4%
3G+4G終端市場份額:中國電信22.5%;中國聯通18.4%;中國移動50.4%;公開版市場份額為8.7%。
如果論功行賞,中國移動的今天,第一要歸功于在2G時代的卓越經營;第二,要歸功于國內3G時代的短命:國內市場3G牌照發的晚,而又有了4G先發政策保護期。因為實際上TD-S是阿斗,因為FDD牌照會來,因為錯失了3G窗口期,多重因素疊加,加上中移動的運營能力,爆發出了奇跡版的中國移動4G速度:1年建成了70萬基站,1年用戶過億。相對于聯通沉醉于3G的紅利大夢,而電信被安排的TDL+CDMA存在先天性的技術難題需要解決,并且對TDL+C弱上加弱的產業鏈恐懼至骨髓,可以說,中國移動的1億4G用戶是在獨角戲中快馬圈地所致。
個人認為,發牌后中國移動悠然獨舞的驅動因素在弱化,電信、聯通從宣傳、從網絡上重獲生機,從監管以及第三方角度看,讓競爭繼續失衡不是目標。此消彼長,中國移動的市場份額下滑是大勢所趨,但將依然坐穩老大的位置。其中最關鍵的砝碼在于,中國移動在8億存量用戶。挽留一個用戶/網內升級4G,比獲取一個異網用戶要來的容易。這是中移動即使沒有拿到FDD牌照依然可以笑的另一原因。
不必再糾結過去的牌照發放時間是否已晚,新的舞臺已然搭好,國內“三國殺”進入真正比拼內力的時候,接下來,且看電信、聯通如何PK,如何從移動虎口奪食?
2、中國電信 VS中國聯通:此消彼長,電信潛力更看好
終端層面
之前聯通相比電信的優勢在于終端產業鏈紅利優勢,正如前文終端競爭新紀元所述,隨著FDD牌照發放、MTK推出全模芯片、高通專利費新規等三重因素影響,聯通相比電信的WCDMA產業鏈紅利縮小,終端優勢縮小至幾近拉平。
3G+4G終端市場份額方面,2015年1月,中國電信22.5%、中國聯通18.4%,中國電信已經連續第二個月超過聯通,且有拉開差距的趨勢。
網絡層面
3G網絡方面,EVDO貴在穩定與低頻段廣域覆蓋,HSPA+貴在絕對速率略高但覆蓋略遜于EVDO。
4G網絡方面,戰略角度看,聯通實際上是錯誤估計了4G發展的速度,亟須扭轉更改其2015年的網絡投資部署,資源投入從3G轉向4G,也就意味著聯通在2014年實際上錯失了部分FDD/TDD網絡建設窗口期。電信4G網絡發力早于聯通,已經占有一定優勢。
國際出口帶寬方面,中國電信占比60%,中國聯通30%,中國移動僅為10%。
3、中國電信、聯通VS移動: 只爭朝夕,立體式作戰,“最互聯網”是不是取勝之道?
最大的優勢在于快:
FDD快過TDD、寬帶優勢依然明顯、國際出口帶寬。
要把速率“快”的優勢最大限度的顯現,詳見前文所述“FDD/TDD速率之爭”。
最大的劣勢在于面:
中國移動先發優勢在部分區域內形成的網絡覆蓋優勢、8億存量用戶。
實際上,國內運營商競爭已經進入明牌時代,之間戰略、策略幾乎沒有秘密可言,現在比拼的是機制創新、基層執行力與資源整合。
(1)發揮立體式網絡優勢體驗
4G時代體驗為王,端到端整體優勢才是真優勢,聯通、電信必須充分利用發揮有線寬帶和LTE混合組網優勢,加快LTE網絡在重點區域的建設部署,通過4G與3G、移動寬帶與有線寬帶協同,方可形成對中國移動的網絡優勢。
做最專業、最智能、最貼心、最方便的管道提供者是運營商的本分。
(2)重點突擊,關鍵體驗保障
聚集資源在政企行業市場等優勢客戶領域,在關鍵區域實現深度網絡覆蓋體驗保障。
(3)創新引領,擺脫同質糾纏,跳出米缸,直面互聯網大潮
最期待的是三家運營商各自形成獨有的競爭優勢標簽,比如CDMA網絡的安全標簽,通過資費模式創新、運營模式上創新、互聯網合作創新等,形成差異化的服務與體驗競爭客戶,多點從0到1的藍海挖掘,少點簡單粗暴的價格戰!
莫再哀嘆錯過了消費互聯網大潮中,不要再錯失產業互聯網金礦,應積極進行機制創新保障,向創新密集型企業轉型。向物聯網IoT領域中尋求新增長點。粗放式規模發展總有盡頭,現在已經是到了向價值效益導向的階段了。
物聯網相關文章:物聯網是什么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