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開發(fā)智能車燈 保持亮度同時避開駕駛者眼睛
晚上開車的司機們或許不必再怕迎面而來的遠光燈晃眼了,日前美國卡內基梅隆大學機器人研究所開發(fā)出一種智能車燈,能夠在保持亮度的同時“避開”對向車輛駕駛者的眼睛。
本文引用地址:http://www.j9360.com/article/264252.htm據物理學家組織網近日報道,這種可通過編程操控的車燈,能夠“感知”和追蹤迎面而來的司機,并及時關閉對應車燈區(qū)域,避免光線晃到對面司機的眼睛。在雨雪天氣中,這種車燈還可以感知到車前的雨滴和雪片,降低對應位置的亮度從而避免司機因閃亮的雨滴和雪片晃眼。
據統計,有超過一半以上的汽車事故和人員傷亡發(fā)生在夜間,其中有相當部分因光線不足或車燈晃眼所致。盡管在130多年的發(fā)展中車前燈照明技術日漸成熟,但人們還是很難找到完備的應對方法。卡內基梅隆大學機器人學副教授納拉辛漢表示:“借助這項技術,可以在不對司機造成干擾的前提下,進一步提高車燈的照明效果。”
該系統由納拉辛漢設計,塔姆布偌和小組其他成員利用數字光處理投影機代替了車頭通常使用的燈泡或LED設備。該系統將光源劃分為數以百萬計的細小照明單元,每個單元都由車載電腦單獨控制。
系統由一臺攝像頭作為傳感器,可以觀測到對面駛來的車輛、下落的雨雪或路標等其他物體,電腦會依據傳感器反饋對數以百萬計的照明單元進行調整。例如可以降低部分區(qū)域的亮度避免直射對向車道司機的眼睛,同時加亮其他區(qū)域亮度來照亮前方的道路或不遠處的路標。而這類調整對整體照明亮度的直觀影響卻很小,有時司機甚至難以發(fā)現。
塔姆布偌說:“這種系統并沒有采用復雜的算法對感應到的物體進行分析,該系統從感知到作出調整的延遲僅在1至2.5毫秒之間,幾乎相當于瞬時反應,車輛在公路上正常行駛時,該系統可以很好地發(fā)揮作用。但在雨雪天氣時,該系統還存在一些問題,在低速時效果較好,但性能會隨車速提升而有所削弱。”
為防止燈光刺眼,這種投影儀可以高亮突出面前的道路,幫助司機在標識不清或路上積雪時更好地辨明路況。綁定導航系統后,投影儀還可投射出例如箭頭等指向性標志為司機導航。
塔姆布偌表示,現在有些廠家已經為車輛配備了LED車前燈組(通過降低部分區(qū)域亮度防止晃眼)或旋轉頭燈(幫司機照亮有凹陷的道路)。但這類車燈功能單一,不能同時滿足司機全面的需求,而這套新系統卻能融多項功能于一身。
研究小組利用現成的零件將該系統組裝到了一輛皮卡的引擎蓋上,作為車輛的“第三頭燈”進行了測試。小組計劃在明年將該系統嵌入車頭燈槽進行進一步的測試。
納拉辛漢表示,目前這種智能車燈體積較大,只適用于客車或公交車,這兩種車的前燈離地更高,更易晃眼。但最終,我們會努力讓這種車燈小型化,并應用于一般的小型汽車。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