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智能手機勢力掀起手機產業通縮
韓國三星電子迎來轉捩點的態勢正越來越鮮明。三星電子7月8日發布的財報速報值顯示,該公司時隔9年出現銷售額和利潤雙雙下降。這一結果給全球電子產業帶來了一場強烈的「三星沖擊」。三星的快速發展是否將就此終結?其結構性因素又是什么?日經中文網將連載中國給智慧手機業界帶來的沖擊。
本文引用地址:http://www.j9360.com/article/262304.htm三星GALAXYS5的發布會(AP)
證實「三星沖擊」的數字比比皆是。比如7月31日發布的2014年4~6月財報的確定值:與上年同期相比,智慧手機的營業利潤下降30%,全公司營業利潤下降25%,銷售額下降9%。由于三星品牌智慧手機對旗下企業生產的有機EL面板的訂貨量減少,顯示器部門利潤下降80%。
一直以來,三星電子的盈利模式是將智慧手機定位為牽引力量,智慧手機使用自主品牌的面板和半導體等核心零部件,以此實現綜合性盈利。但是這一模式有可能再難以為繼。在股票市場,7月8日的財報速報值公布之前,人們對于三星業績惡化的擔憂就不斷擴大。三星電子的股價長期徘徊低位,相比約2個月之前的最近高點下跌10%左右。
中國企業蠶食市占率
三星的業績惡化與其智慧手機全球市占率的下降存在明確的聯動關系。美國調查公司IDC7月29日發布的數據顯示,4~6月三星的市占率(按供貨量計算)為25.2%。雖然仍居全球首位,但與上年同期相比,下降了7.1個百分點。而供貨量則減少了3.9%,現為7430萬部。
三星負責智慧手機業務的金顯俊專務在7月31日的電話記者會上不得不承認,「以中國和歐洲為主,中低價位智慧手機領域的競爭日趨激化。流通庫存增加,銷量出現減少」。三星在全球市場陷入了苦戰。
讓三星陷入困境的并非美國蘋果,而是新興的中國企業。觀察中國企業的全球市占率就可以看出這一點。華為技術的份額為6.9%(比上年同期提高2.6個百分點),躍居第3位。聯想集團為5.4%(提高0.7個百分點),躍居第4位。蘋果由于新一代產品「iPhone6」即將上市導致消費者減少購買等原因,份額有所下降,但供貨量增長12.4%,業績表現堅挺。考慮到全球整體的智慧手機供貨量增長23.1%這一事實,三星的低迷非常突出。
此外,據韓國投資證券公司的推算,三星4~6月智慧手機的平均銷售單價為295美元,下降了9%。這是因為在全球范圍內市場持續擴大的中低價格手機的銷售比例正在提高。換句話說,智慧手機正在降價。
要「利用4G手機服務等領先技術,通過高端商品持續保持增長」,金顯俊在記者會上如此表示。但同時也暗示在中低價格手機領域某種程度上參與價格競爭。也就是說,三星計劃一邊迎戰銷售高端機型的蘋果,一邊與主打中低價格手機的中國企業等展開競爭,全面迎戰所有對手。不過,金顯俊也承認,「恢復業績并非易事」。
還有觀點指出,三星有待改進的不僅僅是商品戰略。美國調查公司IDC認為「三星要維持全球首位,必須集中精力在本土品牌占優勢的市場建立良好勢頭」,指出其在各國的銷售戰略存在不完善之處。
小米改變了游戲規則
那么,本土品牌占優勢地位的市場是哪呢?典型就是占全球智慧手機需求約三分之一的中國。7月22日,一場象征中國企業在智慧手機市場發展勢頭的產品發布會在北京市舉行。
「小米4」在外觀上也很用心(7月22日,北京市內)「成為國人驕傲的世界品牌」,北京小米科技的董事長兼首席執行官(CEO)雷軍在當天的發布會上如此表示。小米此前提出了年內進入海外10個國家的方針,但這是雷軍首次在公開場合表示要成為世界級企業。
7月22日的發布會隆重推出的「小米4」是一款最尖端機型,可以支持已在中國迎來普及期的4G服務。小米4配備了美國高通的最先進系統LSI(大規模積體電路),雷軍針稱這是迄今世界上運行速度最快的手機。
通過對原材料不銹鋼進行精密加工等舉措,實現了具有高檔感的外觀和手感。價格最低每部1999元,不到被定位為其競爭機型的蘋果「iPhone5s」的一半。
在體育世界里,人們把中途上場然后完全改變比賽進程的人稱為「游戲規則改變者」。如果將蘋果2007年1月推出第一代iPhone進而創造出的智慧手機市場比作體育賽場,結果會如何呢?2010年4月成立的小米雖然年輕,但或許可以被稱為智慧手機的游戲規則改變者。
據臺灣調查公司集邦科技(TrendForce)統計,小米4~6月智慧手機全球份額為4.5%(按供貨量計算)。排名已經躍居第6位,按季度數據計算首次超過了數位家電領域的老牌企業索尼。雷軍在發布會上承諾,小米今年的出貨量目標至少是6000萬部!
小米科技的董事長兼CEO雷軍指出的2014年目標是智慧手機的供貨量不少于6000萬部。如果這一目標得以實現,那將是2013年3倍以上的爆炸式增長。銷售額將超過100億美元。創建僅5年的企業如果躋身「100億美元俱樂部」,將是會名留世界工業史的壯舉。
追趕三星的「中國蘋果」
由于其迅速的增長勢頭、高超的營銷手段,小米有時被稱為「中國的蘋果」。觀察其實際情況也可以發現小米在中國企業中獨樹一幟。
雷軍在小米4的發布會上(7月22日,北京)中國調查公司艾瑞諮詢的產業研究分析師陸靜雨稱,小米「是互聯網基因非常明顯的公司,與中國其他智慧手機企業相比,經營手法完全不同」。雷軍曾在從事安全軟體開發的中國大型企業金山軟體擔任過經營負責人。
除雷軍之外的其他7位聯合創始人也曾長期在美國谷歌和微軟等互聯網企業任職。相比從商用通信設備起步的華為,以及從個人電腦領域走向多元化的聯想,小米走過的道路完全不同。
小米的互聯網基因在營銷方法上得到了突出體現。新產品和促銷活動信息都通過「微網志」發布,吸引二三十歲的年輕人轉發,以此提高知名度。
最近,在百度發布的智慧手機品牌人氣排行榜上,小米經常與蘋果爭奪首位寶座。小米的商品約70%通過自己的電子商務網站進行銷售。截至6月底,中國的網路使用者已達到6億3200萬人。小米充分利用了中國的網路環境。
但是,即使沒有小米,也有其他中國企業崛起。比較集邦科技發布的2012年全年和2014年4~6月的全球份額數據可以發現,進入前10的中國企業從4家增加到了6家。
中國廠商實現飛躍發展的兩大原因
中國智慧手機廠商發展壯大的共同點是什么呢?美國調查公司戰略分析(StrategyAnalytics)的分析師隋倩(LindaSui)認為,這很大程度上得益于基本操作系統(OS)安卓的普及和以臺灣企業為核心的智慧手機供應鏈的形成這2大因素。
首先是操作系統。和2012年的全球智慧手機廠商排名相比,14年的前10大智慧手機廠商中,芬蘭諾基亞和加拿大ResearchinMotion(RIM,現為黑莓)不見了蹤影。諾基亞和RIM分別擁有自主OS「塞班」和「黑莓」,在初期的智慧手機領域具有一定的影響力。但是,上述2種OS均為不對外公開的收費OS。
令中國智慧手機廠商實現飛躍式發展的是谷歌的免費OS「安卓」。從2009年前后開始安卓系統快速普及,從軟體層面大大降低了進入智慧手機市場的門檻。
從不同OS的2014年智慧手機全球份額來看,排在前10位的智慧手機廠商中,除了蘋果的「iOS」,其余全部使用安卓系統。盡管iOS是不對外開放的封閉系統,但是在音樂發送等自主服務方面,iOS成功地留住了一定的用戶。
「習慣用安卓系統的智慧手機用戶不太抵觸改用其他廠商的產品。由于三星同屬安卓陣營,因此不得不與中國廠商展開競爭」。與全球智慧手機廠商開展交易的日本電子零部件廠商的高管如此分析。
那么,以臺灣企業為核心的智慧手機供應鏈指的又是什么呢?從小米的發布會上可以獲得思考這一現象的啟發材料。
雷軍在發布會上表示,小米擁有500家供貨商,特別想感謝其中的4家。雷軍背后的大螢幕上顯示著日本、美國和臺灣的4家供貨商的商標。中國企業負責營銷,而海外企業負責代工生產。這和以往的產業分工完全不一樣。
高通是在相當于智慧手機大腦的系統LSI(大規模積體電路)領域占據全球市占率榜首的半導體廠商。它的LSI目前在安卓系統的高性能智慧手機領域已成為事實上的國際標準。毫不夸張地說,如果按照高通的要求采購周邊零部件,完全能夠開發出基本的智慧手機。
高通采取不建設工廠的無生產線經營模式。LSI生產主要委托臺灣積體電路制造公司(TSMC)和聯華電子(UMC)等臺灣代工企業。臺灣企業在世界代工市場占到55%的份額。
臺積電等生產的LSI經過封裝等工序,將運往鴻海和英業達在中國大陸的智慧手機組裝工廠。鴻海是世界最大的電子產品代工服務(EMS)企業,僅在中國大陸用擁有超過100萬名員工,能夠大量組裝智慧手機。英業達緊隨其后。
夏普作為供應商,向組裝工廠提供高精細的液晶面板。小米的新款智慧手機「小米4」等眾多中國制造智慧手機都在利用以臺灣企業為中樞形成的供應鏈。
小米也是無生產線企業。但是,仍然定下2014年供貨6000萬部以上的目標。之所以有自信,是因為整個行業的基礎設施——供應鏈已經構建成熟。同為無生產線企業的美國蘋果也在通過這一供應鏈,依靠臺積電和鴻海進行iPhone生產。
數位產品降價壓力的背后
在這一供應鏈中,已有新企業顯示出存在感。最好的例子是臺灣的無生產線半導體廠商聯發科技。在「紅米」(售價699元)等中低價位手機用系統LSI領域,聯發科技已經超越高通。聯發科技7月31日發布的4~6月財報顯示,純利潤為125億4900萬新臺幣,比上年同期猛增86.9%。雖說有2月收購臺灣同行業其他公司帶來的推動作用,但業績仍可以說非常強勁。
聯發科技的系統積體電路(該公司提供)美國戰略分析的市場分析師隋倩認為:「由于聯發科技低價供應LSI,中國大陸企業進入智慧手機領域的門檻得以降低」。不過,聯發科技大顯身手的機制并非最近才突然形成。
轉捩點出現在2001年底。當時臺灣當局開始允許當地電子代工企業在中國大陸建立筆記本電腦的組裝工廠。臺灣的電子代工企業當時在為惠普(HP)等美國個人電腦廠商進行代工方面鞏固了地位,但受到經濟發展帶來的人工費上漲困擾。
臺灣的電子代工企業將工廠大舉遷移到了勞動成本低廉的中國大陸。2007年前后,世界筆記本電腦的90%以上在中國大陸完成組裝。小而輕的數字產品的全球供應鏈和中國大陸低廉的勞動力相互結合,帶來了時常面臨價格下降壓力的時代。
加速度計相關文章:加速度計原理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