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性能到效率,融合系統引領企業IT變革
本文引用地址:http://www.j9360.com/article/256279.htm

溫潔女士指出,今天的CIO更加成熟和理性,他們更關注新的IT技術能給企業帶來多少生產力,怎樣才能更好地利用這些IT技術促進企業業務的發展。
隨著云計算服務、大數據分析、移動計算和社交網絡等的興起,越來越多的企業正在改變其傳統的生產經營模式,比如通過大數據分析更精準地了解用戶喜好,從而開展更具針對性的營銷和產品設計;通過云計算更靈活地調配IT資源,以更好地應對類似“雙十一”這樣的市場突發情況;通過增加企業的移動性、部署BYOD策略來提高員工工作效率,增加員工的滿意度,等等。但這一切對企業的IT架構和其背后的IT基礎設施也帶來了新的挑戰,提出了新的要求,到底企業的IT需求發生了哪些變化?IT廠商又如何看待這種變化?《互聯網周刊》近日專門采訪了惠普企業計算與專業服務集團工業標準服務器產品部產品總監溫潔女士。
不斷演進的IT需求
近幾年來,企業的IT需求正在發生急劇的變化,這種變化是企業內部和外部因素共同作用的結果。從外部來看,云計算、即服務技術、IT 消費化、移動計算的爆炸式發展、使得IT與企業業務的結合越來越緊密,在越來越多的行業,比如互聯網等新興行業以及電信、金融、制造等傳統行業中,IT已經不僅僅是企業業務的一種輔助手段,而是深入到企業生產、經營、管理、銷售、客戶服務等各個環節,成為企業業務的核心系統,隨之而來的企業對IT的觀念和要求自然也發生了根本性的轉變。
一直以來,惠普就非常重視客戶的聲音,近年來更是通過數以百計的企業CIO調研,對企業客戶IT需求的變化趨勢有著深刻的理解。溫潔女士指出,如果說5~10年前企業CIO所關注的是市場上有哪些新的IT技術,其進展如何?那么今天的CIO則變得更加成熟和理性,他們更關注的是這些新的IT技術能給企業帶來多少生產力,怎樣才能更好地利用這些IT技術促進企業業務的發展。從單純地欣賞關注新技術本身的進展,到更理性地去思考如何才能在企業大的生產經營環境中更好地使用IT新技術,這是一個非常大的觀念上的跨越。
過去,企業IT的演進主要的推動力是技術進步,比如硬件的更新換代和軟件的升級;而現在則更多地是業務需求在推動著企業IT的變革,比如從去年開始業界熱議的SDN、SDS等軟件定義的IT產品,其實質就是為企業應用量身定制的。CIO們的著眼點已經更多地放在IT在使用中的便利性、管理成本、時間成本、還有最后的交付質量等環節,對IT方案的要求已經發生了明顯的轉移。
從內部來看,企業IT復雜性的增加也在促使這種改變,過去幾年信息和數據量的激增以及業務復雜性的加大造成了企業IT系統與10年前相比正變得越來越復雜,IT部門不得不花費更多的時間和成本維護IT基礎設施。由于背負著這種老舊基礎設施的重擔,IT部門發現幾乎不可能以創新的方式敏捷地為業務提供支持。根據惠普的調研,在2000年時,企業的IT支出中只有32%是管理成本,68%都是軟硬件采購成本;而2013年底的調研顯示,68%是管理成本,32%是采購成本,完全顛倒了過來,這意味著企業IT成本的整體結構發生了根本性變化。以前企業在考慮縮減IT費用時,主要考慮采購成本的縮減,現在則完全相反,這迫使CIO們需要調整企業整體的IT策略,從更注重IT的性能到更注重IT的效率,從更注重IT的建設到更注重IT的管理,使公司的IT系統以及IT運營更加合理,更有效率,更好地承載其業務運營。
消除IT轉型的困惑
企業對IT需求的轉變促使CIO們不得不重新去考量其現有的IT架構和IT基礎設施,其存在著哪些主要問題?是否還有生命力?是否需要進行徹底的變革?
溫潔女士指出,企業傳統IT架構的最大問題在于,其在設計搭建時并沒有充分考慮架構整體的合理性,比如系統中的服務器、存儲、網絡、交換等組件搭配得是否合理,是否在某一方面存在性能瓶頸?任何一個架構都應遵循“木桶原理”,木桶的短板決定了整體的性能,當沒有考慮所有組件的合理性時,就可能出現某一組件遇到瓶頸成為整個系統的短板,而其他組件則可能是冗余配置的,大量的資源長期無法得到有效利用,造成資源的浪費。所以在考量一個IT系統是否還有生命力時,不是看其有多少計算、存儲、網絡等物理資源,而是看其計算資源池、存儲資源池、網絡資源池是否最大化地利用起來了,其整體配置是否合理,是否存在短板,因為如果短板存在,繼續增加物理資源只會造成更大的浪費。
對企業來說,如果傳統的IT架構已經存在很大瓶頸,無法再繼續擴展,那么IT架構的變革就不可避免了;即使企業現有的IT架構還未出現瓶頸、還有其存在的價值,也可以同步地進行變革,因為新一代IT架構的優勢在于,可以幫助企業加強IT利用率,用最少的IT設備輸出最大的IT資源,這對企業來說是最合理的選擇。而且舊架構的改變并不意味著舊有的IT基礎設施就沒用了,只要都是基于開放的組件,新舊架構之間總會具有一定的兼容性。從這個意義上來說,IT架構的變革與IT基礎設施的升級二者是相輔相成的。
近兩年來,市場上出現了不少“集成計算系統”或者“一體化設備”,就是這種需求下的產物,IT廠商通過將計算、存儲、網絡等IT資源集成在一起,以統一產品的形式推送給客戶,其主要目的就是幫助客戶降低IT的復雜性,通過相對合理的搭配,提高IT的使用效率。而惠普則在此基礎上更進一步,推出了融合系統(Converged System)這一全新的IT基礎設施。

惠普融合系統(Converged System)
變革催生的融合系統
在談到惠普新一代融合系統的設計初衷時,溫潔女士表示,早在 2009 年,惠普便已投資構建專為融合而設計的業界唯一的全套基礎設施產品組合?;萜杖诤舷到y不是承受幾代舊技術的重壓拼湊而成的一個平臺,而是融合了計算、存儲、網絡、管理等一系列組件的新一代IT系統,專為關鍵工作負載而構建,例如虛擬化、云、大數據分析。作為第一款針對IT新形態而從頭設計的融合平臺,融合系統產品可提供整體系統體驗,顯著簡化IT,將幫助企業客戶緊跟快速增長的業務需求。
可以說,融合系統產品的設計理念很好地體現了惠普對新一代IT基礎設施從注重IT物理性能到注重IT效率這一思路的轉變。首先,融合系統產品擁有全新的TCO結構,是專門面向企業應用設計和優化的平臺。融合系統中集成了包括服務器、存儲、網絡等組件,以及一系列管理的軟硬件,客戶可以針對不同性質的任務對這些組件進行優化,比如針對VMWare或微軟的虛擬化軟件進行優化。經過這些定性、定量的優化之后,可以在同等的IT設備上輸出2~3倍的IT資源;同時,在系統內部,惠普根據不同的應用環境和歷史經驗設計了很多預定義的模板,客戶可以很容易地找到與自身應用接近的模板,快速地進行配置,幫助客戶節省96%以上初始設置的時間成本,在提升性能的同時還降低了出錯率,在TCO方面可以為企業客戶節省大量費用。
其次,融合系統在系統級別進行了統一管理?;萜杖诤匣A設施的關鍵組成部分是HP OneView,這是一款易于使用的單一管理工具,專門針對融合管理而全新構建。它消除了復雜性,用于取代孤島式架構時代的其他管理工具。在傳統IT架構下,IT管理方式是對計算、存儲、網絡等資源進行分散管理,3種產品可能來自于3個品牌,管理界面無法統一,客戶管理分散設備的投入成本會非常高,配置時間會非常長,一旦配置錯誤后續風險非常大。而OneView 可以單一界面非常簡單地管理系統內所有設備,可實現自動操作,比如其在系統級別增加了很多預設置機制,可以在問題發生前告警,出現問題時快速診斷、快速處理,解決問題速度比傳統孤島式架構快1倍。
最后,企業在IT轉型過程中往往存在多種擔心,主要集中在轉型項目的時間和風險的控制上。融合系統對此都有專門的考慮,首先在時間上,融合系統通過在工廠完成預集成來大大縮減項目周期,傳統虛擬化項目通常至少需要3~6個月時間,而融合系統從下單到客戶運營只需1個月時間。其次在風險管理上,融合系統內部組件的設計考慮了關鍵部件的冗余,并采用單一廠商架構可以幫助客戶避免在安裝和使用中多廠商之間的扯皮問題,為客戶減輕很多麻煩,同時確保IT系統的兼容性、穩定性以及未來的可擴展性,大大減輕客戶風險和企業IT部門的壓力。

HP OneView是一款易于使用的單一管理工具,專門針對融合管理而全新構建。
IT從性能到體驗的變革
當前,國內99%以上的企業客戶的IT系統中存在著或多或少的IT資源浪費的情況,當客戶走向理性的時候,其考慮的是如何用更少的IT做更多的事情,融合系統可以幫助客戶實現這一目標。比如在融合系統中進行虛擬化時是將計算資源池、存儲資源池、網絡資源池三池整合,最大化地去輸出其IT能力,而在傳統的分散架構中集成商不可能幫助客戶實現這一點,經過上百家集成商的訪談,目前沒有一家集成商有這種能力和經驗進行這項工作。
這并不是件簡單的事情,也沒有一定的標準可供遵循,更多的要靠經驗,而這正是像惠普這樣的國際領先IT企業的優勢所在。憑借其全面的IT產品線、多年在IT技術上的積累,以及成千上萬客戶的實施經驗,惠普可以很好地輔助客戶將IT更有效地使用起來。
HP的最大的價值在于幫助企業客戶實現最大化的TCO節省,同時提供統一而且簡化的管理界面。溫潔女士認為,對于企業來說,IT廠商不僅僅是一個產品技術的提供商,而更多的像是一個企業IT的醫生,因此經驗才更可貴。在IT的使用中,比如設備的生產環節、運輸環節、安裝環節,都是有學問的,解決不好這些環節存在的問題都會影響客戶的最終體驗。
從移動辦公到企業的互聯網化,從傳統的電子商務到O2O,從數字營銷到基于大數據分析的社交型商務業務與IT的關系正在變得密不可分,IT已經不單單是企業業務的一種輔助,也不單單是為企業業務搭建的一個平臺,而是相輔相成、共生共榮的一個整體。“IT不再是一個個硬件,客戶考量的已不再單純是IT系統的性能指標、資源大小;IT更是一種服務能力,客戶考量的是其使用體驗。IT已經不再是IT本身,而是其使用體驗。”溫潔表示。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