趨同大于差異:蘋果與谷歌賽點仍在智能機

趨同大于差異:蘋果與谷歌賽點仍在智能手機
本文引用地址:http://www.j9360.com/article/249058.htm近日舉行的谷歌I/O2014大會上,谷歌推出了從智能手機、可穿戴設備(例如智能手表)、汽車、電視等Android系統及相關應用(例如健康管理GoogleFit)并在業內引發了激烈的近乎對立的反應。一種觀點認為,谷歌要讓自己的Android無處無在,打造最大的Android帝國;另一種觀點則認為谷歌在系統設計及應用上大量抄襲蘋果,完全沒有新意。
巧合的是,就在不久前,谷歌Android業務主管桑德?皮采在接受媒體采訪時,針對蘋果CEO提姆?庫克在此前舉行的蘋果WWDC2014上所言的,蘋果的很多新用戶都來自于Android。他們原先誤入歧途,但最終為了更好的體驗,義無反顧地投入了我們的懷抱評論中稱,蘋果iOS8中所添加的一系列功能,比如支持第三方輸入法、支持小插件等等,這些都是Android早在4、5年前就已經為用戶提供了的最基本的功能。言外之意,蘋果系統也在抄襲谷歌的Android。
其實,皮采對于蘋果的言論并非沒有道理,據業內觀察,在Android上已經出現數月之久的一些功能現在才開始出現在蘋果的iOS8系統之中。例如,蘋果現在可以讓用戶使用Siri,只需簡單的說出“嘿,Siri”即可,而不需要再經過復雜的按下主屏按鈕這一繁瑣的程序。不過,這一功能聽上去與MotoX手機中的非觸控語音控制功能非常相似,MotoX的這一功能可以讓用戶只需說出“OK,谷歌!”即可使用GoogleNow服務。
不過反過來看谷歌,在自己的I/O2014大會上發布的所謂新系統及應用也是似曾相識。例如其最新的AndroidL系統的設計就借鑒了蘋果iOS的統一簡潔;GoogleFit更像Android版本的HealthKit(蘋果),谷歌ChromeOS現在和未來兼容Android應用,與蘋果OSX提供類似iOS的體驗頗為類似。
當然,我們在此并非去評判蘋果和谷歌在究竟誰抄襲了誰,而是說無論是移動設備的發展策略還是產品本身,二者在差異化的同時更加趨同,并有趨同大于差異化的走向。所以在此我們更愿意將蘋果與谷歌的這種相似性稱之為殊途同歸或英雄所見略同。不過我們還是注意到,盡管二者殊途同歸,但從雙方AndroidTV和AppleTV、CarPlay與AndroidAuto、AndroidWear與iWatch(iOS)的使用和管理中都離不開智能手機。例如蘋果之前發布的CarPlay需要與iPhone連接,而AndroidAuto上的主要內容也更多來自Android手機。
可以說,無論是Android汽車、Android電視,還是Android可穿戴設備,統一它們所有設備的似乎只有一個——Android手機。雖然Android的觸角已經伸向人們生活的每一個角落,但目前看來,這些分支均要在一定程度上受控于Android智能手機。谷歌是這樣,蘋果又何嘗不是如此。將iPhone作為控制中心,并通過一系列的應用或服務(HomeKit、HealthKit)分別管理用戶的房間、汽車、娛樂等也早已顯露。
所以,表面看,蘋果和谷歌分別在不同的領域爭奪(例如可穿戴設備、汽車、客廳等),但最終比拼的還是在智能手機產業中的創新。畢竟智能手機是一切的核心,所謂的可穿戴設備、汽車、客廳爭奪無非是各自智能手機的筑壘戰。這也很好地解釋了為何作為智能手機獨立生態系統的微軟和黑莓為何在上述市場,尤其是與智能手機應用結合緊密的可穿戴設備市場遲遲沒有動靜的原因。很簡單:皮之不存,毛將焉附。二者在智能手機如此之低的占有率,其他相關設備和應用的推出沒有實際意義(無論是筑壘還是延展)。故蘋果和谷歌未來在智能手機產業的創新及發展才是衡量二者實力的關鍵,也決定著二者的未來,至少是未來的基石。
評論